明悟法理 突破幾種人的觀念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四月十日】我在修煉的路上風風雨雨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本文把自己在修煉中的一些變化,去掉幾種人的觀念的過程寫出來,和同修交流。

一、突破睏倦

我是九六年得法的,那時才二十多歲,不是因為有病才走進修煉來的,而是不知不覺中很自然的就走進來了,當然也是緣份到了。

看到師父的第一眼,就感覺那麼親切,那麼熟悉,好像以前就見過面。我父母都學大法,那時我家有播放器,所以很多人都來我家看師父的講法錄像,我就負責播放。也就自然而然的走進了大法。

從得法到現在二十多年了,我一片藥也沒吃過,幾乎都是在心性上過關,在法理上去悟。我在家最小,從小就沒吃甚麼苦,養成了懶惰的習慣,在修煉的路上,這方面的關就過的很難。

大多數同修都有過被睏魔干擾的經歷,我也一樣。特別是第二套功法改為一小時後,我為了能發上半夜十二點的正念,就堅持看書到發完正念,再睡覺,往往早上三點二十分的晨煉就起不來,聽不到鈴響,就是聽到了,也隨手關掉了,過後自己都不知道。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怎麼調整也總有起不來的時候,很是苦惱,就求師父點化,怎樣才能突破這一關。

一次,在學法時「觀念」兩個字突然打入頭腦中,是自己的觀念阻礙了自己。以前總有一個觀念就是人必須睡夠八小時才能精力充沛。雖然知道修煉人和常人不一樣,但還是認為最起碼也要睡足五小時。就是因為自己的這個觀念障礙住了自己,所以就總感覺困,起不來床。

轉變了觀念後,真的就不一樣了。發完半夜十二點正念後,早上三點十五正常起床,也不睏,白天不睡覺,也很精神。

可是,持續了一段時間以後,觀念又上來了,就想,堅持一段時間還行,時間長了,能不睏嗎?結果第二天就沒起來。心裏懊喪的了不得,看了同修關於背法的交流,我就開始背法。

背法真的就不一樣了。看了無數遍的一句話,當背法時,悟到的就不同了。比如背到「人從此精神起來了,兩天不睡覺也不睏。」[1]平時看時就一帶而過了,只知表面的意思,並沒有更深的體悟。背法就不一樣了,當背到這一句時,一下子悟到自己以前的認識是觀念造成的。修煉人和常人就是不一樣,不是比常人強一些的問題,而是要完全改變人的觀念,用神念去思考問題才行。既然有人能兩天不睡覺也不睏,那是那人的修煉狀態,如果自己達到了那種狀態,不也就不睏了。

觀念轉變了,真是立竿見影,只睡兩、三個小時也不睏了。轉變了觀念,我終於突破了睏魔的干擾。

二、突破負面思維

以前就有一種習慣,一遇到甚麼事,先想到最不好的情況,這種負面思維困擾了我很多年。雖然修煉後這種負面思維少了很多,但有時還會出現。特別是當有突發事情時,這種思想還會冒出來。

通過大量學法、背法,認識到這是一種長期形成的人的觀念造成的。師父講:「好壞出自人的一念」[1]。真正悟到了法理,在我這一層的體現,我就突破了它。

當觀念轉變過來後,一切都變的那麼美好,心情也變的舒暢了,一切走向良性循環。

三、突破懶惰心

自己生性懶惰,後發現這也是自己的觀念。上學時,就很少晚上超過十點以後睡覺。由於學習挺好,有時上自習時也睡會兒,老師也不管,就養成愛睡懶覺的習慣。

成家後,丈夫也像哄小孩似的寵著自己,甚麼活也不讓我幹,自己也慣自己。丈夫不在家時,有時碗攢一堆才刷碗,衣服也是攢一堆才洗,還給自己找個理由,說這樣可以邊幹活邊聽交流文章或大法音樂,兩不誤。其實是給自己懶惰的心找藉口。

修煉後,由於懶惰,近十年的時間,都是只看書,功基本不煉,後來才開始堅持煉功。由於煉功少,身體上的變化就小。雖然比一般同齡人顯的年輕些,但也不同程度的出現了皺紋和白髮。我知道該改變懶惰習慣的時候了,可多年養成的習慣真的很難改變,一次次的失敗。

通過學法、背法,能認識到了懶惰也是魔性的體現。我們修煉是要去掉魔性,充實佛性的。師父講過:「修煉是最好的休息」[2]。師父說:「正法傳 萬魔攔 度眾生 觀念轉 敗物滅 光明顯」[3]。

我悟到,只要轉變觀念,不好的物質就會被滅掉,其實師父早已把法理講給了我們,只是自己沒有悟到那兒,法就不給顯現出來。一旦悟到了法理,大法的威力就顯現出來了。觀念一轉,好像自己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一樣。我對師父講的「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1]這句話又有了更深的領悟。

轉變觀念的過程就是修煉的過程。就是以前自己觀念不對,才有那麼多不應該有的不好狀態。師父講:「你們不改變常人那千百年來骨子裏形成的人的理,你們就退不掉人的表面這層殼,就無法圓滿。」[4]就按師父說的做,就聽師父的安排,無所求而自得,一切結果就是最好的。

個人所悟,不在法上之處請慈悲指正。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北美首屆法會講法》
[3] 李洪志師父詩詞:《洪吟》〈新生〉
[4]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警言〉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