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法中修心性 學法煉功現神奇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平時閱讀明慧網的同修交流心得,常常有很多觸動,也對修煉提高有很大幫助,今天我也想把自己在近期背法中提高心性的體會,向師父彙報,並與同修交流。

我所在的修煉環境成立了背法小組,每星期都有背法進度。先生(同修)和我在同一時間得法,目前他在媒體負責開送報車,凌晨12:20出門,送完報紙約3:30。我雖然不是報車人員,但是我和先生交流,想與他一起去送報。這樣,我可以趁此機會改掉貪睡的習慣,利用這段時間來背法。我們從今年二月中國新年之後開始背法。

背法的過程中,從如何配合去背、一次要讀背幾句,到背錯字應該如何糾正、說話語氣的表達也是一個修心的過程。先生開車,我在副駕駛座位負責讀法,兩人一起背誦,彼此互相檢查對方是否有錯字或漏字。起初,先生同一句法會背錯好幾次,他有些不耐煩,我當時口氣也不善,會冒出「怎麼這麼笨」的想法。幸好自己很快就察覺了,我是眼睛看著法來背,而他是聽著我口述而背的。我意識到語氣要善,要平和,接下來,背法很順利的進行。

但是,「你好我也好」是無法提高的,考驗就一個一個的出現了。有次,不知為甚麼,先生能很快的背下來,而我卻背了後兩句,就忘了前兩句,有時一小段法背了一個多小時也背不下來。為了不耽誤時間,我對先生說,你不要等我,自己背熟就好了,我會再找時間空檔,繼續背熟。因為這樣就產生了矛盾,先生很不高興的說那不背了,這樣好像是我在指揮著他背法,而我自己卻沒背。

表面上看起來,是我為對方著想,不想浪費時間,向內找之後,發現我背法初衷不是為了修煉,而是有很強的「情」在。得法之前,先生身體有多種毛病,我陪先生一起煉功,心想夫妻有了共同的信仰,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我希望先生背法提高心性,他可以對我更好,多麼自私的心啊,我知道自己應該即刻修去它。

此時,我也開始查找自己為何會突然背不下來,發現自己有一顆「自以為是」的執著心,覺的自己修煉的還可以,平時也抄法,不用背法,沒關係。加上耐心不夠,碰到一點阻礙,就想放棄,反映到現實生活中就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

師父說:「喜歡做事是個情,不喜歡做事還是個情,看誰好誰不好,愛幹甚麼不愛幹甚麼,一切都是情,常人就是為情活著。」[1]

我頓時明白,一定要努力歸正自己,去掉人的想法,修煉人背法是因為要把法牢記於心中,隨時用法理來指導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觀念一轉變之後,再繼續背法,那個記後忘前的現象也就消失了。

這次考驗過後,緊接著馬上又來了另一個考驗,先生不知為甚麼忽然間動不動就生氣,不高興,講話很衝。我想到師父說:「忍是提高心性的關鍵。氣恨、委屈、含淚而忍是常人執著於顧慮心之忍,根本就不產生氣恨,不覺委屈才是修煉者之忍。」[2]這次我一定要按法的標準修好自己,過好這一關。

但事情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很快就過去了,我明明心中沒有怨氣,也沒有怪對方,卻連著好幾天都還是處在矛盾中,陷入了不敢開口講話的困境,因為不管我說甚麼,都是錯的。

其後平靜了幾天,依然如故,我也懵了,到底是我要提高甚麼呢?其實這久沒解開的僵局是在消去我的魔性,轉化我的業力。能成為夫妻也是業力因緣關係,可能是我欠他,也可能是他欠我,我明白了這是業力的呈現,今日得法修煉了,一定要全部償還,因為我沒有來世了,修煉不就是要今生圓滿嗎?此時,我生出了至誠的善,心中向師父說:他欠我的,弟子不要了;弟子欠他的,會努力的在法中去善解。這樣的話重複了三次,霎時,壓在心中那沉甸甸的物質消失了。

因為同修開的工廠臨時需要有人幫忙趕貨,所以那段期間,我夫妻倆去了工廠幫忙,早上八點鐘到下午三點,來去路程需要兩個小時。回來後,馬上要參加電腦講真相的排班,還要擠時間學法、做家事,所以容易落下煉功。我通常都利用中午吃完午飯後半小時煉兩套動功。

那天中午,煉了第三及第四套功法,煉第三套功法時,前兩遍沖灌還很專注,到第三遍沖灌時,思想走神,在最後一個「推動小腹四次」時忽然音樂聲停了。

我嚇了一跳,剛才胡思亂想,沒有專注煉功,一定是師父在提醒自己,我趕緊雙手合十向師父的法像道歉,心裏說:師父對不起,弟子以後會注意專注煉功。這時一個意念湧上來:你胡思亂想,我如何給你長功?心中非常清楚明白那是師父在慈悲點化我。

當我接著煉第四套功法時,音樂一開始我便被包在能量團之中。到第二遍時,我明顯感受到螺旋式的能量從腳開始往上轉,到頭頂後,往上直衝,謝謝師父為弟子加持長功,也讓弟子真正體會到修煉的嚴肅性。

當晚學法時,我感受《轉法輪》中的每個字背後都是蓮花,殊勝神奇,美妙萬分。感謝師父的點悟與鼓勵,我會把握有限的時間,努力的修去各種執著心,跟著師父回家。

以上個人修煉體會,如有不在法上,請同修慈悲指正。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何為忍〉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