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執著影響救人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四月二十六日】最近,看到一些同修寫的執著明星、欣賞常人帶來麻煩的文章,對我很有啟發,我也曾經走過這樣的過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我在二十多年的正法進程中承受也是很大,在勞教所裏面遭受過很大的迫害,在看守所也有過正念正行闖出來的經歷,在講真相救人方面,兢兢業業,全身心的付出。多年來堅持不懈的面對面講真相,做三退。如果不是因為執著看女明星新聞,現在早已突破十萬人三退了。

自從中共封城,普及健康碼後,沒有手機出示健康碼,幾乎寸步難行。我就開始用起了智能手機,偶爾的會翻一翻手機新聞,慢慢的喜歡看女明星的新聞了,漸漸的開始喜歡某個女明星,開始了解這個女明星的一切,也許是因為女明星的經歷,學歷等符合了我的觀念,導致我越來越喜歡這位女明星,到最後,每天不看看這位女明星,身體都癢癢。就這樣,看來看去,就看了一年的時間。當我發現自己成癮時,就開始採取行動,把手機放在別人家,多學法,好一點。出門時要用手機,就拿回來,又看起來。就這樣的,拿走又拿回,放下又執著,又用了很長時間,才把這個癮去掉。我很後悔這段經歷,這讓我對邪惡干擾有了更深的理解。

往往人會出現一種狀態,當做一件好事時,心裏感到十分美好,神聖。這時在頭腦中會突然冒出一個不好的念頭,令這種神聖的心境大打折扣。有時候又會不自覺的順著這個念頭去做了,等反應過來,發現錯事已經做下了。我就是這種情況,每天三件事都在做,特別是在講真相救人方面做的很好,心境應該是很神聖的狀態。可是,就在稍微放鬆的一剎那,看看手機的念頭就冒出來了,這個邪惡干擾通過思想業力而加強,又在思想業中不斷滲透,慢慢的變成了對看手機裏面女明星的癮好。

因為是慢慢滲透的,就顯得危害不那麼大,可是邪惡卻在思想中設置了屏障,將人的一面與神的一面斷開,使人的一面意識不到執著的危害,從而越來越重,最後無法自拔。這跟大法弟子在勞教所,監獄被迫害一樣,邪惡使用的是同樣的手段,把人與神的一面隔開,迫害人的這面,從而迫使其轉化。由此可見,迫害不只是在勞教所和監獄,在外面相對寬鬆的環境,迫害還在持續著,只是沒有勞教所或監獄表現的那麼尖銳。

我發現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很多同修三件事都沒落,但是總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執著放不下。有的多年來說話強勢的狀態一直未變,有的多年來聽不了別人的意見,有的身體病業多年消不掉,有的多年來的執著始終放不下,反而用「講真相做三退」來掩蓋,等等等等。多年來就是這樣帶著不放的執著走過來的。

看看國外同修的證實法講真相的過程,很多時候都是基於在學法、修煉上的提高後,突破了證實法救人的障礙,真是一個踏踏實實的修煉昇華過程。大陸的大法弟子做好的也是很多,這裏只是針對我看到的現象說一說,給大家起個借鑑作用。

在中國大陸的環境下,要突破邪惡迫害,還要注意自己的個人安全,要講真相救人,還要時刻重視自己的修煉提高,不能被邪惡鑽空子。大陸大法弟子確實在一個艱苦的環境下在證實法救人,可是我們也一定要明白,只有學好法,修煉出自己的正念,才能做好證實法救人的事情啊!如果只重視一件事,而忽視其它兩件事,就會給自己,給救度眾生帶來損失!

聽同修講過一件讓我印象很深的事。一次去同修家,同修幾個人剛剛出去講真相回來,幾人很興奮。其中一人講到,學法不用悟,有不明白的,講真相救人回來後,就都明白了。我理解這種狀態,但是不太認同這種說法。講真相救人可以替代學法修心性嗎?同修講真相救人後,明白了法中的道理,這是師父對弟子的鼓勵,不是說這樣就代替了修心。師父也在法中講過「心性多高功多高」[1]的法理,不是「勸退多少功就多高啊!」我想這種想法不會是一個人兩個人的想法吧,一些同修都會有這樣的想法,以講真相救人代替修煉心性向內找,以做三退代替正念正行。其實這樣的話不應該如此強調。

可是通過我的親身經歷,發現很多同修都和我一樣,三件事做的比例失調。做好講真相救人的事不等於可以替代自己的心性提高,不等於就可以破除邪惡的干擾。因為心性的有漏,發正念是無法完全清除邪惡干擾的。學法而不修心,也是難以提高。很多同修都知道在講真相救人時要有正念,要保持慈悲心態。可是我們在沒講真相時,也要有正念啊,也要時時修心性,保持祥和心態啊!這不是對同修要求高了,而是作為一個修煉人的基本要求啊!如果我能夠時時重視自己的心性波動,經常向內找發現自己的執著,學法能夠堅持不懈,發正念能夠很快清除邪惡干擾,就不會耽誤那麼長時間才調整過來!

在這裏,只是希望其他同修能夠以此為鑑,別再犯與我相同的錯誤,耽誤寶貴的修煉和救人時間。修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無意間的小執著如果不注意,最終會釀成大錯。

希望大法弟子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邪惡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別被自己的小執著絆倒,從而留下遺憾,這對自己,對眾生都是一個損失。

以上只是個人體悟,僅供參考。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責任編輯:林一平)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