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個人利益 體會修煉奧妙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六月十一日】回首這一年以來的修煉狀態,我有提高心性、明悟法理後的喜悅,也有糊塗混沌、不盡人意的遺憾。感慨之餘,我梳理了在起起伏伏中,感悟到的修煉蘊含的奧妙,其中無一不包含著師尊的慈悲看護與諄諄教誨。

追求個人利益 讓人不踏實

《轉法輪》中有這樣一句話:「大家知道,達到羅漢那個層次,遇到甚麼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常人中的一切事情根本就不放在心上,總是樂呵呵的,吃多大虧也樂呵呵的不在乎。」[1]我非常嚮往這種內心無比踏實,甚麼都動不了我的心的狀態。但是遺憾的是,現實中,我的心經常會隨著某個人或某件事的出現而浮動,比如:我的一個家人同修幾乎每天都要玩電腦遊戲和手機遊戲,在很多次幫助他從法理上認識其危害後,他依然如故,我出現著急生氣的情緒;在工作和學習上,當在等待別人對我的工作成果進行評價時,或者導師約見談話時,我的心裏都會惴惴不安;當一個人經常在我面前口無遮攔地抬高自己,貶低別人時,我出現一種厭惡的情緒。

向內找之後,我發現,這些負面情緒的出現大部份都是起源於我對個人利益的執著,包括對事情表面的對錯、對未來的期許、好的聲望等等的執著。我渴望得到它,擔心害怕得不到它,沒有得到它又會生氣怨恨。有時候我覺的自己是個患得患失的人,因為執著於這些個人利益而時常不安,沒有安全感。

在現在社會中,受無神論與進化論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追求這個追求那個,要獲得更多的東西,我認為就是讓自己獲得一種安全感。安全感當然不一定與生死有關,對不同人來說,給他安全感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對一個小朋友來說,他的某一件玩具就會給他安全感,對於有的人來說,他的財富就是他的安全感。我想這些大家追求的安全感都是屬於個人利益,驅趕著自己向前奔,不斷的向外找。因為這些個人利益是從外在獲取的,不只是客觀上獲得了甚麼,還有主觀上你得到了好的評價,但實質上這些東西都是外化的。雖然看起來是我獲得了甚麼,但實質上它來源於別人。從表面上來看,它是從別人手裏或從別人嘴裏得到的,反映到現實就是我要去別人那裏獲取才行。

這樣就會造成向外求,我的名需要我去塑造,我的利需要我去爭取,我的情需要我去經營,求的過程中就會有一種不確定感,也就是不安全感,生怕由於自己努力不夠或者是過失造成了不想要的結果,所以我做事就非常小心翼翼,並伴有強烈的焦慮感。

有一天我想,我為甚麼會認為這個世界有這麼多不確定感,這個世界到底是不是確定的呢?很明顯法理告訴我們一切都是有因緣關係的,都是確定的,這個宇宙運動是有規律的,人類社會一切發展也都是確定的,都是神已經安排好的了。而且我的一切都是師父安排的,因為我現在在迷中,很多事情我完全不知道也看不到,但是師父能看到,師父所有的安排,每一步對我們都是最好的,我完全不需要擔心、害怕、焦慮了,不需要有這種不安全感,也不需要從外界尋求甚麼個人利益來使我安心,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很自在和踏實的感覺。

放下得失對錯和現代變異觀念

我追求的個人利益很多,比如說,以前我會追求好的學習成績,追求名次,追求得獎,後來我在神韻節目裏看到「觀畫入境」這首詩,對我影響很大,就像節目中演到的,畫中的書生只題寫了前三句,「少年志滿懷,崇尚棟樑才,榮名歸故里」[2],最後一句是空白的,好像人世間的理的確只講到這一步,一個人功成名就,榮歸故里,就是世俗意義上認為的這個人有出息,出人頭地了。後來一位觀畫女子觀此畫,入其境,補足了最後一句「此生為何來」[2],頓時大家豁然開朗。如果說我在之前的二十幾年裏都在踐行詩的前三句,並且奉為人生追求的話,那最後一句著實是給我敲以重錘,開啟了另一個思路,我也發現按照以前的想法,好似在追求一個結局,但實質上那個結局是無根的。

再後來我也會追求另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比如說,我會注重化妝和穿著,也會過分追求減肥和美白等等,慢慢的我了解到這些時尚產物的邏輯,我知道這些很多屬於現代變異觀念行為,它們的宣傳理念一方面是利用明星效應或常人熱衷於提高社會階層的慾望,建立一些審美的觀念,並利用媒體渲染氣氛,讓人趨之若鶩,但往往這些鼓吹的審美不一定真的美,或者不一定符合大多數人的身材長相,這樣才更讓人產生物以稀為貴的錯覺,從而寧願違背自己的生理條件或習慣,追求一種跟自己完全不匹配的狀態,也要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用這種最簡單的方式提高社會階層,最起碼看起來提高了。

另一個方面就是,它會讓人們覺的自己本身的某些樣貌與潮流不一樣,那就是醜的,從而產生一種遮醜的心理,還會有各種時尚達人教你如何遮這些醜。我想之所以它們可以被稱為現代變異的觀念行為,就是因為這些理念傳遞出來的人生追求、做事動機、極端思想、恣意妄為、隨波逐流、不擇手段都與傳統觀念是完全相悖的。慢慢的,在這方面我有了一些思考,決定有所取捨,隨之我的心態變的更加輕鬆,順勢而為。我擁有甚麼條件,然後我在自己的現有條件上把它更加優化,善利用,而不會不加思考的追逐那些縹緲虛無與我本身不匹配的東西,或者沒有真正從內在改變自己,而只是通過掩蓋,來追求表面上的一種感官刺激。

當然在追求個人名聲、本事方面,我也有了新的認識,如果說所有真正有能力有本事的人都能相應獲得與之匹配的名聲的話,那就不會存在「默默無聞」這個詞語了。

在如何看待一件事情的是非對錯這方面,之前發生的一件事也給了我一些啟發:一次,我與幾個同修相約在網絡上學法交流,我和同修A提前上線並交談起來,她無意間問我,是否覺的她的麥克風聲音很小,因為之前她的麥克風出現過問題,我告訴她,她的聲音不小,我聽得很清楚。之後,其他同修陸續上線,大家都說過話之後,再輪到A同修說話時,她的聲音在我聽來,的確比其他人小很多。是啊,我沒有變,A也沒有變,只是周圍環境變了,用於對比的參照物變了,對同樣一件事情的感受與描述竟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這讓我真切感受到人對一件事情的認知與評價的客觀侷限性,所以很多時候,我的確沒有必要太在意別人在不同的侷限的環境條件下給出的一些評價,也沒有必要執著於某件事情的是非對錯。

放下個人利益 心境寬

當我不再需要依賴這些現實中的個人利益來讓自己踏實與心安,我才真正的開始走在返本歸真的修煉路上。我努力想做到讓自己的大腦思維簡單又純潔,但在執著個人利益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已經積攢了很多錯誤的思維與觀念。比如說我很執著於我的學習和工作成果,我的目地性很強,工作的動機僅僅是為了通過某次考核,顯然我並沒有從道理上知道自己為甚麼要這樣做,只是像遵守某些戒律一樣,我會逼迫自己去做一些我認為應該做但是自己不情願或沒有興趣的內容;因為太急功近利,好高騖遠,所以心浮氣躁,安不下心來,做事糊弄,不認真;因為在意得失,我會在做別的事的時候也想這件事,而在做這件事時,枯燥的情緒又讓我想別的事,這讓我經常不能集中注意力,從而造成混亂,達不到良好的狀態。

我很感恩師父的安排,安排我的家人、朋友及同修在這個方面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從常人角度上,他們啟發我怎樣找到做這些工作的興趣,我大可不必逼迫自己去做這些事情,畢竟逼迫自己做某事,只適合於短期的事情。從修煉的層面上,萬事萬物都蘊含著真、善、忍的特性,這些工作的內容同樣是法在最低一層的體現,它們不應該是我獲得個人利益的工具,而是為我在常人中證實法提供機會。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所有人所有事物,都是等待得救的對像,不要因為執著於個人的利益,而把自己與這些對立起來,我與我的學習工作應該是互相配合的關係,整體提高,整體昇華。這種力量才是可以長期持續的,並且源源不斷的。

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如果我的基點是為了個人利益,不可避免的就會產生擔心、焦慮、怨恨、沾沾自喜等負面情緒,就像是相應的在某個空間中會產生這些陰暗負面的物質,這些物質是怕見光的,於是表面上我的感覺就是心虛沒有底氣,不能堂堂正正,不能問心無愧。而如果我沒有為私的心,完全是為他的,我想我一定是一種問心無愧的心境,這讓我對「佛光普照,禮義圓明」[1]有了更具體的理解。

結語

不可否認,獲取個人利益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帶來一些快感,但畢竟這種滿足感是短暫的,可是過程中產生的負面物質卻讓人痛苦,產生很大的壓力和心理負擔,而且是很難去掉的。反而看淡這些個人利益後的愉悅,才是長遠且坦蕩的。於是我開始注意不讓自己執著個人利益,開始享受自己擁有的條件,不被輿論宣傳或別人的言行所帶動而向外尋求甚麼。當有了自己獨立、理智的思想,知道自己需要甚麼,不需要甚麼,不隨波逐流,不強為,順勢而為時,人表面也像卸下了枷鎖,輕鬆自在。

以上是我對看淡個人利益的一點感悟,如有不在法上的地方,懇請同修指正。

謝謝師尊!

謝謝同修!

合十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詩詞:《洪吟五》〈觀畫入境〉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