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大法使我們家庭和睦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四年一月二十一日】我是一九九九年二月八日(臘月二十三)左右走入大法修煉的。得法後,我渾身疾病神奇的全都好了,真正體會到無病一身輕的滋味。我對師尊的感恩無法用語言表達。

在大法中修煉已經二十多年了,這裏講幾件在大法的指導下怎樣走過家庭矛盾的考驗的。

先說弟媳,我丈夫兄弟姊妹五人。三弟媳性情溫柔、善良;二弟媳心地也不錯,就是脾氣暴躁,誰都不能惹,誰要是得罪了她可了不得。幾年前,她的小兒子結婚,因彩禮錢不夠,二弟向我家借錢,我家因蓋房欠下很多債,當時確實沒錢借給他。這下可惹惱了二弟媳,還以為我家有錢不借,把二弟罵的不得了。她兒子結婚的頭天晚上,我帶孫子等人回家參加婚禮,她板著臉給我看,帶搭不理的。晚上休息只給我和孫子一條薄的夏涼被,凍的孫子第二天早上就發燒。姪子結婚的當天,也不讓我兒媳給她接新娘,也不讓我幫她陪客人,弄的我一家人很沒面子。

轉眼到了秋天,二弟得了胰腺癌,需要住院治療。我想他們剛辦完喜事,手裏沒錢,再急也得給他弄點錢。就在我家經濟條件很困難的情況下,湊了二千元錢送到醫院。二弟、弟媳很感動。我兒子帶他二叔去省城看病,也沒讓他二叔出錢。二弟從省城醫院回來住在我家,我精心照顧,讓他看到一個大法修煉者的品行。他在臨終前誠懇的對我說:「嫂子你對我這麼好,我怎麼感謝你呀!這下我真佩服你了。」

我公婆二老原來住在我家的老房子裏,二弟去世後,我沒讓二弟媳、三弟媳她們管,把公婆接到縣城我家,精心侍奉。公婆去世後,我和三弟商量,不讓二弟媳出錢,我家的禮錢全都交到禮桌上公用。最後除了安葬費,待客的費用以外,剩餘的錢又分給二弟媳五千多元。她父親知道後非常高興,感慨的說:像你家這樣分賬的還真不多。

二弟媳母親去世,我參加了葬禮,給她妹妹、兄弟都講了真相,他們也都說好,她弟弟還說退休以後也要學法輪功。她的小弟還做了三退。侄媳婦懷孕生孩子,快要臨產的時候,我怕她在鄉下離城遠,提前把她接到我家細心照顧,直到生下孩子回家。有一天,二弟媳對我丈夫說:「大哥,你看咱村家家都生氣(吵架),就咱們家人不生氣。」

再說和二兒媳之間的事。人們都認為婆媳關係難處,我感覺確實如此。我二兒媳不是本地人,婚前就對婆婆有戒備之心,特別是懷孕在家的時候,特別挑剔,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動不動就生氣。我以一個煉功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寬容待她、體貼她,生活上儘量滿足她的要求。在這過程中,也讓我體會到修心真不容易。特別是忍,有時候真是剜心透骨。但是,我都在師尊要求的「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轉法輪》)的法理下走過來了。二兒媳的父母來看她,我熱情招待。她父母原來也不放心他們的女兒,怕找個外地婆家受氣,來了一次以後也放心了。兒媳生下孫子以後,她母親、姐姐及其他親戚來看望她,我都親切的待他們,交談中給他們講大法真相。他們都說好,也都做了三退。二兒媳因受邪黨毒害對法輪功有偏見,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給她講大法真相,也知道大法好了,也做了三退。

在和二兒媳的相處中,提高心性的事太多了,在這裏僅舉兩例。

幾年前,二兒子一家搬到在省城買的房子那住。前年我去給他們看孩子。一天早上,孫子起早去他媽媽房間要手機,影響了他媽媽休息,二兒媳很生氣罵了一句「他奶奶的!」當時我正在兒媳房間對面的房間煉功,聽到後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難受的很。我問自己:你不是煉功人嗎?這不是提高你心性嗎?那你還難受啥呀!我心裏漸漸的平靜了,早上起來就像甚麼都沒發生一樣,還是很平和的對待她。

還有一次,我在廚房做飯,兒媳也在廚房,他夫妻因為一點小事吵了起來,兒子氣的罵了兒媳一句,我聽到後就說兒子不應該罵人。兒子上班走後,兒媳心裏生氣,對我說:他罵俺媽,我也得罵他媽。隨口罵了我一句。我當時心裏難受的不得了,就像鍋裏的水開了一樣翻滾著。隨後我想既然矛盾發生在我面前,就有我要去的心。我就找自己,看到自己有分別心,偏心,看不上別人的心,認為發生矛盾大多是兒媳的錯,兒媳強勢,得理不讓人,一天到晚亂叨叨事,管孩子也要吵翻天。我沒有站在兒媳的角度想問題。其實兒媳心地也善良,對家庭是個責任心很強的人,操持這個家也不容易,兒子因工作忙家裏的事管的少,我不在她家的時候,兒媳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做飯、做家務、接送孩子、輔導孩子,累急了發脾氣也是難免的事。想到這我心裏漸漸平靜了,心裏反倒心疼兒媳了。過了幾天,兒媳問我:「媽,我發脾氣的時候你生氣不生氣?」我說:我不生氣,這是修心的好機會,我咋能生氣呢!

我家三個兒媳,她們妯娌之間也都和睦。有時互相之間有了矛盾,我都用法中悟到的理開導她們,矛盾也都化解了。每逢過年過節,我們一大家子十幾口聚在一起,熱鬧的很。

真、善、忍是宇宙大法,是高德大法,是普世價值,是人類的希望,修大法能使人品行道德提升,做一個好人。在當前的疫情中,願有緣人都能喜聞大法,得到大法的救度,回歸自己真正的家園。

(責任編輯:文謙)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