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又善良的小同修建建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四年二月三日】我和老伴及女兒都修煉法輪大法。建建是我的小外孫,今年六歲。他在大法修煉的家庭中沐浴師尊的佛恩浩蕩,成為一個健康又善良的大法小弟子。

看見法輪

一天中午,兩歲半的建建在床上準備睡覺,我在一旁發正念。一會兒,聽到他發出急促的「嗯、嗯」聲。我睜眼一看,他仰面躺著,凝神向上,兩手向上一抓一抓的。我問他:怎麼了?他說:「法輪、法輪……」原來他在企圖抓法輪。我說:你靜靜的看就行了,這是師父打出的法輪在保護我們呢。

有一次,我發完正念後,看他靜靜的躺在那兒,目不轉睛的看著天棚。我問他看啥?他說:姥姥,我看到好多龍在天上(天棚)呢,好多顏色呢。我告訴女兒這些後,建建午睡時,女兒問他:咱家天上有沒有龍啊?他說:沒有,姥姥家有。

學傳統文化

建建三歲時,能背很多《三字經》、《弟子規》中的內容。有時跟我視頻時,他不停的給我呱呱背,一字不差!

有時,他不聽話時,我說:「父母呼」怎麼著?他馬上說:「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這樣,他很快就聽話了。

有一次,女兒領他到鄰居家和小孩一起玩,兩個孩子搶著往自己跟前弄積木。女兒說:建建,「融四歲」怎麼著?他馬上答:「能讓梨」。然後他難為情地說:「媽媽,可我今天做不到,怎麼辦呢?」他那可憐巴巴的樣子叫人哭笑不得。

熟背大法詩詞

建建能背很多首師父的《洪吟》、《洪吟二》中的詩詞。《大法行》這首詩,我沒怎麼教他,可他背得很熟,可能是女兒背的時候,他在旁邊不經意的聽到了。一次,我和他一起背時,有一句我說的不對,他馬上給我糾正。

有一天,他從我裝有四十多本大法書的盒子裏找出《洪吟四》,讓我從頭讀給他聽,還不時的問是甚麼意思。我都感覺口乾、累了,他還堅持讓我往下讀,其中有個字,我發音不準確,他還給我指出。

建建這些小小的舉動在促使我經常拿起已背過的詩詞,再認真背熟為止,並且還要注意字的發音。

健康又善良

建建從出生到現在,沒吃一粒藥,沒打一支針,身體健康,天真、活潑又善良。

記得他剛上幼兒園時,女兒和他都患皰疹,女兒就把他送回我家。第二天,建建身上的水皰就蔫了。

偶爾哪天,他流鼻涕、發燒或咳嗽,他自己就知道念「法輪大法好真念萬劫即變」(《洪吟四》〈對聯〉),很快就恢復。老師都覺的驚奇,不吃藥,這麼快就好了。

建建每天高高興興的跑著、跳著去幼兒園。週六,幼兒園規定可去可不去,女兒有時要留他在家,他可不幹。鄰居們都羨慕這孩子,因為有好多小孩開始都是纏著家長,哭著鬧著不情願。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也喜歡他。

大法小弟子敬師父

每週日,女兒帶建建到我家。一進門,建建就要我給點著香,他跪在師父法像前,舉著香,恭恭敬敬的說:「謝謝師父,小弟子給師父敬香,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看著他那圓圓的臉蛋,胖乎乎的小手,稚嫩的聲音,叫人感動的笑裏帶著淚花。

每逢師父生日和民間的重要節日,建建的爸爸會主動給師父上香。有一次,女兒回家時買了草莓,建建看到了,告訴媽媽,他和爸爸已經買了。女兒沒看到草莓,問:在哪呢?建建得意的大聲說:我們敬師父了!

大法小弟子發正念

每次中午剛吃完飯,他就喊我:姥姥,快發正念啦!

一天我在廚房,建建在姥爺房間。他匆匆跑到我跟前,說:「姥姥,我看見姥爺發正念的蓮花手印怎麼還這樣(做兩隻手的手指合在一起的動作)?」我說:你告訴姥爺唄。他很認真的張開兩隻小手,打著蓮花手印,告訴姥爺應該這樣。姥爺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我一定糾正,一定。

以前我們發正念時,建建最多能堅持五分鐘,就玩去了。現在有好多次,他能發完十五分鐘,那個坐姿、那個童真的笑臉,叫人覺的真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弟子。

大法小弟子的心意

建建懂禮貌。我們領他外出玩,不用囑咐,他見人就喊「爺爺好」、「阿姨好」的,主動把玩具給小朋友們玩。人們和我問長問短的,很自然就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這樣我講大法真相便水到渠成。他在一旁玩,從不影響我,有時還過來小聲問:姥姥,你講了嗎?

有一次,在公交車上,我扶著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下車,他問:爺爺怎麼了?我說:人老了有病就這樣。他眼圈濕潤,求我說:「姥姥,你告訴他念法輪大法好啊。」

有一次,我在面案上準備擀夾心面,他把一塊揉好了的紅薯麵團放在白麵餅上,讓我擀,然後站在一旁說:「姥姥,我雖然不乖巧,但是我願意在你身邊幫你做點事。」我都不敢想像他能表達出這麼有邏輯的語言來。我說:「你太乖巧了,太叫人喜歡了。」

建建的健康成長,使他爸爸由衷的明白:法輪大法就是好!有時,建建在街上或超市人多的地方喊:「法輪大法好!」女兒聽到後,心裏「咯登」一下,打算囑咐他小點聲。回身一看,他爸爸神情坦然,一點沒有異常表現和阻攔的意思,她的心也隨著釋然了。

小外孫建建的趣事很多,就不一一贅述。感恩師尊賜給我們一個天真、活潑又善良的小同修。

(責任編輯:文謙)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