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說文解字》看漢字的淵源(3)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四年八月二十二日】(接前文

(四)漢字裏的「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特徵。天雖然高高在上,但是卻無時無刻與人間發生著聯繫──「天之照人,與鏡無異」,「為善,天地知之;為惡,天地亦知之」。人間的善惡,上天通過天象警示世人,因此自古以來,就有「觀天道以應人道」,與天合德之說,正如《易書》中所說:「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示:天垂像,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說文解字》對於「示」的解釋為,上天垂像,預示吉凶。「示」上面的「二」,是古文「上」的寫法,代表天上,下面「小」為「三垂」,代表日、月、星,乃是上天垂示人的意象。發生日食、月食、星像變化、乾旱、洪水之時,古代帝王見天象災變,就認為是自己治國無方而上天給予警告,於是下罪己詔及大赦天下,以示敬畏神明。

《說文﹒示部》有60個字,表示神靈、祭祀、禍福、禮制等與天神有關的內容,如禮、福、祥、禍、神、祭、祝、社、祖等,都是從「示」演化而來的。

人們怎麼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呢?

「禮(正體字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又:「豊,行禮之器也,從豆象形。」

豊,是祭祀用的禮器,用禮器盛著豐收的糧食與犧牲,虔誠敬奉神明,就會得到神明的護佑。由祭神的酒器和儀式延伸、擴展為人們生活中應當遵照的禮儀、儀規。

古人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這句話的意思是了解天命,並身心統一地去實踐。幾千年來,形成了敬天順天,信神拜神這樣的習俗。《禮記﹒中庸》說:「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郊社之禮,指祭天地之禮,冬日祭天稱「郊」,夏日祭地稱「社」,合為「郊社」。

中華傳統節日,均是從祭祀演化而來,《禮記﹒月令》記載,天子在元日要舉行祭天大典,還要舉行「祈谷於上帝」和農神後稷的活動。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風調雨順。由此建立起人神關係,獲得神明的庇護,在神聖的祭祀中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與天地的息息相關。

《說文解字》中說:福,佑也。福,是從「畐」演化而來,「畐(fú),滿也。從高省,像高厚之形。」「畐」是古代的一種祭祀用器,以鼓腹象徵豐滿多福,後加「示」旁作「福」。「畐」「福」同。

《詩經》的雅頌中有「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君子萬年,福祿宜之」;「福」具體指甚麼呢?古人歸結為五個方面,謂之「五福」,即快樂、幸運、長壽、美德與和平。

唐代醫藥、養生學家孫思邈在《福壽論》中說:「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福兮可以善取」。在傳統文化中,人們敬天敬神,安分知命,積德行善。儒、釋、道都告誡人們:信神敬天,從善惜福,感恩知報,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上天的庇護。中華傳統文化被稱為「神傳文化」,天人合一的觀念深刻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人們都相信善惡有報的真理:人積善,天降吉祥,積不善,天降災殃。所以人們不斷修正自身,回歸正念,以善為本,以德為尊。

(五)漢字裏的「返本歸真」

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中,有著「參天地之造化」,與天地「合德」的淨化過程,通過修煉、學習,可以達到返本歸真,覺悟宇宙真相的境界。

我們來看一看《說文解字》中,對於「真」的詮釋,「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甲骨文是人在鼎(大型烹煮器)上,表示道家「安鼎設爐」修煉以返本歸元而修成得道(飛升)之意,即修成「真人」。探究「真」的源起,讓我們看到中華文化與修煉文化之間的緊密關係。

甲骨文「真」,上為飛升之人,下為鼎。

那麼「真人」是甚麼概念?為甚麼修煉得道以後稱為「真人」呢?

按照修煉界的說法,人的真正生命是元神,世俗中叫作靈魂。人的元神是在高層空間中產生的,後來因為不符合那層空間的標凖要求了,逐漸地就掉到人類的這層空間,投胎以後得到一個人體,成為世上的人。

人類空間中的肉體,只不過是靈魂在這個空間中正常存在時的一個載體,等到陽壽終了,扔掉肉體,靈魂另歸他處。修煉的人,如果修煉成功,就返回上界,或叫天國,或叫天堂。不修煉的常人一般的就進入六道輪迴,作惡多端的則下地獄。

修煉返回的是本我的生命,道家就將之稱為「真人」。可見,這個「真」表達的是「本元、本質」這樣的意蘊,所以後來「真」就引申出「本原、本質」之類的含義。如《莊子﹒秋水》︰「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及人們常說的「返璞歸真」和修煉界所說的「返本歸真」等等。

在修煉、修持的過程中,道德水準的提升是境界昇華的根本。

《說文解字》中,「德,升也。」在甲骨文中,「德」是人的眼睛在道路的中央,向上的一條直線,表示人要遵直而行,才是正道;在金文中,「目」的下面又加了「心」,表示不僅要目正,還要心正,並在行動始終如一,這樣的人可以稱為有德之士。

「德」被視為宇宙天地中,符合萬物道法的本質特性。

◎德者道之捨,物得以生。(《管子﹒心術上》)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第二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老子﹒第五十一章》)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書﹒大禹謨)
◎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書﹒咸有一德》)

中國古代有「積德」、「守德」,「損德」、「缺德」的說法。順道而行,就可以守德與積德;背道而行,則是缺德與損德。對於道德的涵養,在東方與西方文化都是核心命題。

◎真正之知識者,道德也。(蘇格拉底)
◎美德的小徑是狹窄的,惡德的大道是寬闊的。(塞萬提斯)
◎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徵。(康德)
◎真實包括著道德,偉大包括著美。(雨果)
◎道德和才藝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盪毀,可是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朽的神明。(莎士比亞)

在《說文解字》中,僅有「德」的解釋為「升也」,其他均為一升、幾升等量詞,可見,古人認為,人的境界的真正提升,最重要的是德行與心性,這是返本歸真的根本之道。

(全文結束)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