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新科學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一九九九年七月二日】 九五年七月的一天,我收到父母從國內捎來的一本書.書名叫《轉法輪》,作者是法輪修煉大法的創始人李洪志先生。我剛讀了幾頁,就感到全身心都被一種強大的力量震撼著。那天晚上,我捧著這本書再不願放下,一直讀到第二天早上五點多。

以後的幾天都是如此,書不離手,真有如飢似渴,廢寢忘食的感覺。晚上從學校回家後,直到凌晨都在讀。就連開車上學時,也把書放在方向盤上,遇到紅燈時就看上幾行。為甚麼這本書對我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因為我找到了有生以來冥冥中苦苦求索、想要得到的最寶貴的東西。

我從小就喜歡讀書,幾乎甚麼書都看。天文、地理、科技、文學、藝術以及一些古典著作。可從未見過一本書有像《轉法輪》一樣那樣廣闊,深奧的內涵。讀書時的感覺也截然不同。當我看完第一遍再讀第二遍時,發現這是一本全新的書,就像我從未看過一樣,許多新的感覺,新的收穫不斷湧現出來,第三遍還是如此,另外,看書時我經常會感到一股熱流從後背升上來,直沖頭頂,在短短一個月內,多年頑疾霍然而癒,精力充沛,走路一身輕。我真切體會到,這本書非同尋常,其內容遠遠超出現代科學所能認識到的範圍,涵蓋了從物理學到生命科學,從做人的道路直至高層次中系統的修煉等等。

因為我是搞科學研究的,所以我就談一談通過反覆閱讀《轉法輪》後,我在科學的角度得到的一些啟示。

一 物質和感官

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們從哲學譚本中第一次接觸到了物質的定義:"物質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又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其實在科學界人們對物質的認識也大致如此。

那麼這個定義一下,實質上就人為地把物質的概念侷限住了。試問下一:意識是不是物質呢?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又能被其他生命體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是不是物質呢?能被某些人的意識所反映,而又不被大多數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是不是物質呢?物質本身有沒有意識呢?如果人對物質的認識是侷限的,那麼建立在這個認識基礎上的科學(實證科學)也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了。

可以說,人對自然,生命和物質的認識是與人的感官功能有密切聯繫的,人有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幾種感覺方式。人們通過這些感覺與外界發生著聯繫,交流。所以能看到、聽到、摸到的,人們會自然地承認它是物質。反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人們就本能地否定它的存在。所以東、西方都有這樣一句話叫"眼見為實"。

人類的科學是完全建立在人的感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有一雙眼睛,所以就發明了望遠鏡、電視機;人有兩隻耳朵,所以就發明了留聲機、電話等;人生活的這個空間有遠近、速度、引力等概念,所以人製造了汽車、飛機、電梯等等。

那麼如果人沒有某種感官功能,人就不可能發明製造出為那種感官功能服務的東西來,舉個例子,比如說每個人都有嚴重的色盲,看甚麼都是黑色的,那麼就不可能有彩色電視的發明,"顏色"這個概念就不會有;如果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瞎子,那連黑白電視都不會存在。這時如果有人說世界是有光,有顏色,大家都會認為這個人搞迷信,在亂說,因為大家都在其中,誰也看不見。

現在人們只願意承認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得東西。可誰又能說人已經掌握了宇宙中所有感官功能了呢?即使在我們這個空間中,也有許多東西是人感受不到的,比如所謂光就是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可是從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到X射線、伽瑪射線,人所能看到的光譜連億分之一都不到,從廣義來講,人人不都是色盲嗎?另外,其它空間的光是肉眼所看不見的,這樣來看,說人都是盲人也不為過。如果我們過份地依賴於自己的感官,就會把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侷限在一個很窄的範圍內,從而把自己封閉起來。

二 能量與時空

本世紀初,當人們認識到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所構成時,就已經著手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方式了。玻爾最先提出了軌道理論,也就是電子圍繞原子不斷運轉這樣一種原子結構模型。可如果人們把經典力學和經典電動力學應用到這一模型時,就會發現這樣一對矛盾:按照經典理論,電子以極高的速度,極小的半徑運轉時,會輻射出強烈的電磁波,電子會在一瞬間喪失其能量而掉到原子核上去,可事實上原子又是一種極其穩定的結構,所以人們意識到經典理論已無法解釋微觀粒子了。為甚麼基於我們空間的傳統理論不能解釋微觀粒子呢?因為這已經涉及到另外空間的問題了。

那麼甚麼是另外空間呢?李洪志先生在《轉法輪》中寫到:「物質在微粒下有分子、原子、質子,最後往下追查下去,如果每一層你能夠看到這一層的面,而不是一個點,看到分子一層的面、原子一層的面、質子一層的面,原子核一層的面,你就看到了不同空間中存在的形式。」

物質都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極微觀下的粒子,把它們用一種能量體系結合起來,就構成了更大一層粒子;用另一種能量體系把這一層粒子結合起來,就形成了更宏觀的一層粒子……我們知道分子具備很大的能量,原子能就更大。越微觀的粒子能量越大。人們對原子的了解是很淺薄的,甚至對分子也沒有完全認識。人就生活在分子與分子之間的結合能這樣一種能量體系中,人是站在我們這一物質空間來研究分子、原子和宇宙。所以人對原子,分子的認識是它們層次中的能量在我們這一層次中的反映,而不是真實的情況。

能量和感官究竟是一種甚麼關係呢?當感官世界與某種能量體系相互對應,處在同一個層次當中時,感官就具備了感觸性,平等層次的感官系統與能量體系是相互溝通,相互制約的。所以人就可以感觸到能量在這一層次中的體現形式。

如果感官與能量不在同一層次時,它們之間就不存在制約性了。人也就不可能體察到那一層次的真實情況了。比如分子、原子、以至更大的能量空間是人所不能看到,感受到的了。有人可能會說,人眼雖然看不到分子、原子、原子核,可科學家借助儀器確實觀察到了分子、原子、原子核的運動方式呀。其實,儀器所能觀測到的並不是那一能量體系的真實體現,而是那一空間的物質在我們這一時空的投射或反映。因為儀器本身也是人製造的,也就是說,是人用人所掌握的能量,用我們這一時空的物質製造出來的,儀器本身與更高能量體系是不可能完全溝通上的。

為了研究微觀粒子,科學家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了量子力學,而量子力學的理論推導又與後來的實驗精確地吻合。這不是和我們剛才的說法相矛盾了嗎?這不說明人類可以通過實證科學完全了解另外空間嗎?其實並不矛盾。那麼,人們的理論到底是甚麼呢?它就是用數學公式把不同的物質空間的溝通起來,找到不同能量之間的共同語言或比例關係。也就是在不同時空之間架的一座橋樑,可橋樑那邊的真實情況是不知道的。況且,不同時空之間不能溝通的那一部份,我們是無從下手去研究的,人們立足於我們這一物質空間,用這一時空的物理量,用我們人類掌握的時間、距離、動量、能量等概念來描述另外時空,必然把所有知識都侷限在一個層次上。進一步講,實證科學的立足點就是人類生存的這一時空,那麼實證科學就越來越牢固地把人封閉在這一層次上。人類通過實證科學是不可能完全了解另外空間的。

三 "科學"的概念

一提到科學,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人類現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術,也就是西方傳來的以研究物質為基礎的實證科學。人對於其它的問題抱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可對於科學,絕大多數人都抱有一種肯定、堅信、甚至敬仰的態度。誰要敢於對現代科學提出疑問,都會被視為大逆不道。

可"科學"本身科學嗎?我們從上小學、中學起就開始被動接受前人對科學的認識。"好學生"都是那些前人所下的定理理解得很牢固的人。上大學的標準也是在考學生們對這些定律的掌握程度。隨著時間的流逝,人的大腦被後天形成的各種條條框框佔得滿滿的,誰要是想打破這些框框時,就會被群起而攻之。反之,如果這個人順著佔主導地位的理論框架進行研究,就會被社會所支持和認可。

舉個例子,在六十年代,美國考古學界認為現代人類大約十萬年前起源於非洲南部;四萬年前遷移到了歐洲,然後穿越亞洲,約在三萬年前到達了北美;然後在一萬五前年前到達了中、南美洲。一九六六年美國考古學家Virginia Steen-McIntyre在墨西哥發現了許多人造工具,她用兩種最先進的年代測定方法鑑定了這些工具的年代,發現其年代是二十五萬年前。她如實地彙報了她的結論,沒有想到的是,由於這與當時佔統治地位的理論有很大衝突,她被勒令停止繼續研究,考古場地也被永遠關閉,Virginia也從此告別了她心愛的職業。

這還是屬於人為的、社會的因素。還有許多不能察覺的因素也在控制人的思想。比如現代科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數學,翻開任何一本科學期刊都會看到大量的數學公式、符號。可這數學卻是常人社會中的數學,只要一用,就無形中把人限制住了。例如,我們這個空間中,一加一等於二,一千個一米等於一公里。可在另外空間的生命體就是無輕無重、可大可小的。如果在那個空間中一米可以變換為一公里、可以變換為一毫米,這就打破了米、公斤、秒等概念,也就不會有一米的概念了。而大、小的概念就會和我們空間的概念有很大差別。所以,如果人類要進步,就必須不斷拋棄舊的觀念,突破前人所劃定的框框。如果抱著以往的觀念不放,就會被其牢牢地控制住而不能自拔。

這樣看來,現代科學就像一個巨大的怪物,控制著每一個人的大腦,控制著整個社會。但每個人都身在其中,也就沒有感覺了。人的思維、認識及科研方法都在實證科學劃定的範圍之內,順著實證科學允許的方向在走,所以這條路越來越窄。

四 法輪大法的啟迪

法輪大法的宇宙觀和物質觀與實證科學有著截然的不同。李洪志先生在《轉法輪》(卷二)中明確地指出:"更高的認識是宇宙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的,實際上宇宙最根本上就是能量構成的。"

能量是最根本的。能量本身是無形的,是不必依賴某一空間物質而獨立存在的。人一旦同化了某一層次,就在這一層次建立了一整套相對靜止、有形、約束的科學體系,也就是從無形到有形了,那麼人就生活在這一物質空間。如何才能實突破這一界限,了解另外空間的真實情況呢?人必須符合那一能量層次的要求,適應那一層次。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那一時空的物質,生命就會真實地顯現出來,人就會完全掌握那一層次中能量的體現形式,而站在那一境界中反過來觀察我們這一時空,就會覺得這一時空是無形的、是虛幻的。

那麼人怎樣才能達到能量層次的提高呢?這就牽扯到心性的昇華,世界觀的昇華,也就是修煉的問題了。通過修煉,人放下低層次的觀念,思維達到更高的那一能量上,就受那一層次的制約,就會看到宇宙真相在那一層次的體現。《轉法輪》是一部指引人向高層次上提高的完整的、系統的修煉大法。大法的出現,為人類的發展指明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雖然大法傳播的目的並不是發展人類的科技,但由於大法是更高層次的科學,在客觀上也能使科技有很大的飛躍。如果科技界能夠認識到大法是更加高深、超常的科學,將來的科學也許會站在不同的角度認識事物。可能人類會站在分子的空間研究分子,站在原子的空間研究原子,站在更大的天體範圍來研究宇宙。

可能有人會問,科學就是科學,怎麼會和心性、思維、修煉聯繫到一起了呢?實證科學在探索宇宙奧秘過程當中,只注重了事物的物質一方面,而忽視了其精神的一方面,李洪志先生指出過:「在我們思想界歷來就存在著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問題,老在議論、爭論這個問題。其實我告訴大家,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人有物質身體,可只有物質身體還構成不了一個完整的人,還必須有人的脾氣、秉性、特性、元神存在,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帶有自我個性的人。我們這個宇宙也是一樣,有銀河系、其它的星系,也有生命和水,這個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這是物質存在的一方面;可是同時它也存在著真、善、忍特性。任何物質的微粒中都包含著這種特性,極小的微粒中都包含著這種特性。」

若使科技能夠有很大的突破,人就必須注意物質的精神一方面,注重心性的修煉,同化宇宙的特性。《轉法輪》中寫到了如何修煉的問題:"告訴你一個真理:整個人的修煉過程就是不斷地去人的執著心的過程。"人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人的認識直接受認識器官的限制。不同層次的能量會構成不同層次的物質與精神的身體和感官,以及感官下的外在能量的表現形式。人們只有通過修煉,放棄人為執著,不執著於那一層次才不受那一層次的制約,才有昇華的餘地。人如果執著於那一點、那一層次,自然他只能具備那一點、那一層次的認識。他會用自我的執著和片面的認識去衡量其他的事物,他也就無法接收新的認識。因此,不去改變自我封閉的認識,別人對他也無可奈何。人只有通過修煉,放棄對低層次的執著,同化高層次法的要求,才能提高、昇華,才能認識高層次能量的體現形式。

許多法輪大法的修煉者在心性修煉過程中,從外在的身體到內在的思想境界都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昇華,真切地看到了、感觸到了另外空間的真實景象。這也從客觀上證實了法輪大法的威力和正確性。其實佛、道、神就是另外時空的更高層次的生命體,而完全不是迷信或唯心。實證科學探測不到他們的存在,從而否定他們的存在。人心性的尺度及道德觀念是實證科學無法探知,從而被忽略的,《轉法輪》的出現,必將使人類在能量與物質上有新的認識,必將帶來新的科學。認識到宇宙真理的人類必將以新的姿態走向未來。


註﹕選自李洪志先生著作《轉法輪》等。李洪志先生的著作:《轉法輪》,《轉法輪卷二》,《中國法輪功(修訂本)》,《法輪佛法(在悉尼講法)》,《法輪佛法(精進要旨),《法輪佛法大圓滿法》,《法輪佛法(在美國講法)》,《轉法輪法解》,可以在下述法輪修煉大法Web page查尋到:http//www.falundafa.org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