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泗水郵報》:用繪畫尋求正義
《泗水郵報》(Surabaya Post)的標題是「用繪畫尋求正義」。文章說,正義不僅可以通過法律尋求,也可以通過任何人都想像得出的另外一種方式獲得:7位藝術家、法輪功修煉者通過他們在畫布上表現藝術感覺的方式尋求正義。
該畫展的主題為「堅忍不屈的精神」,目前在全世界各地展出。畫展告訴人們關於甚麼是修煉,法輪功修煉者受到的迫害,以及他們追求公理正義的努力。
這些畫看起來非常真實,活生生的反映出了正在發生的事情。因為有些是關於畫家曾經親身經歷的迫害,有一位畫家現在還仍在獄中。
展出的畫裏有19幅是描繪江澤民政權野蠻迫害法輪功修煉者的迫害方法的。例如,衛星的一幅「Fired Human」描繪了中國警察用燒紅的烙鐵和香煙灼燒人身體來迫害法輪功學員。
另一幅「Immortal」描繪了自1992年李洪志大師第一次傳授法輪功後的成千的學員們,後來卻因為野蠻政權的鎮壓而成為受害者。
法輪功修煉者Andhy Yozari說,這個在世界範圍開展的活動是為了講清法輪功真象的一個方法。他說,「直到現在,我的朋友仍在中國受到綁架,被關在監獄。而我們做的僅僅是通過修煉提高自己的品質」。他說,光是在泗水就有幾百個法輪功修煉者和10個煉功點。
* 《羅盤報》:畫中的中國悲劇
《羅盤報》(Kompas)以「畫中的中國悲劇」為標題,文章指出,野蠻的悲劇割傷了我們的心,在中國的悲劇是人類歷史中黑暗的一頁。記錄在寫實主義繪畫上的黑色歷史現在正在泗水市卡裏-隆庫街的泗水大學國際村大樓內展示。
這些畫大部份描繪法輪功修煉者遭受的迫害。這些畫只是反映了那個竹幕國家發生的悲劇之冰山一角。
一幅名為「對女學員的迫害」,用水彩在紙上畫的,真實的表現了警察迫害法輪功時的野蠻和邪惡。不僅限於女性,這些中國藝術作品中也反映了男性修煉者被迫害的事情。
王子平用視覺語言表現在其畫中的是一幅名為「堅如磐石的勇氣」的水彩畫,雖然面對酷刑折磨,一個修煉者看起來被賦予了那樣非凡的勇氣。
王子平的另一幅「中國的悲劇」是描繪人性的藝術品,也是感人心肺。畫中表現一位年輕的婦女陷在深深的悲哀中,為在洗腦中心被迫害死的丈夫哭泣著。
印尼法輪大法協會副會長陳婉媛女士表示:對法輪功修煉者的迫害是不能接受的。在泗水舉辦中國藝術家的畫展是為了引起人們的關注。她說,「這些畫已在全世界展出,包括印尼。在泗水舉辦之後,我們還計劃在三寶壟、巴裏、棉蘭和巴丹舉辦。」
在表現野蠻和惡果的展畫旁邊,有一幅油畫名叫「金蓮」。沈達奇的這幅畫告訴我們,金色象徵永恆,蓮花象徵純真。這件藝術作品是根據一個真實故事創作的:一位母親和她的幼兒,因為勇敢的堅持對純真的信仰,而被害致死。
如果說法輪功修煉者在他們的祖國面臨中國政府當局野蠻迫害的威脅的話,印尼政府反而給予了他們自由。
陳婉媛女士說,「法輪功於2002年在印度尼西亞開始普及」。她表示,起源於中國的法輪功已經普及到全世界,亞洲大陸、歐洲、美洲和澳洲七十多個國家,包括印尼。她說,「雖然被迫害,中國的法輪功修煉者仍然堅持他們的信仰,因為法輪功相信神,而共產黨政權是反對神的」。
* 《爪哇郵報》:畫布上吶喊的心聲
《爪哇郵報》(Jawa Post)報導說,這幅畫的題目是「永生」,上面畫了大約100多張面孔,在彩虹和白雲之上,都面帶微笑。可是在天堂下面的地上仍有無數的修煉人還在遭受迫害。
姚鐘其是這些畫家之一,這幅畫是35幅畫之一,於昨日在蘇拉巴亞(泗水)的泗水大學國際村展出。畫展的主題是「堅忍不屈的精神」。13位畫家都是法輪功修煉者,法輪功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修煉方法。
畫展委員會的Andhy Yozari說,可惜在199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禁止了法輪功,修煉者被抓及被迫害。在13位畫家中有4位畫家曾經被中國警察逮捕和迫害,3位已經被釋放,還有一位仍在獄中。
毫不奇怪,這些畫很多是描述法輪功修煉者被迫害的悲慘故事的,可是也有許多畫是關於一個人怎樣修煉圓滿的。
例如,在「In Harmony」的畫中,陳小平(Michele Chen)畫了一個人在打坐煉神通加持法時在她頭上出現的蓮花。陳小姐是中國畫家,現居住在加拿大,畫中的人物就是她的自畫像。
* 《太陽報》:維護法輪功繪畫展
《太陽報》(Surya)也同時提到,這不是一個平常的畫展,而是針對中國政府一向以來對法輪功所作的造謠誣蔑,法輪功學員為了維護法輪功而作的闡釋。
法輪功學員哈多諾先生對太陽報說,中國政府(中共江氏集團)迫害法輪功,法輪功修煉者被關進監獄,被酷刑折磨。現在這迫害的真象被展現在一張張的油畫上,放在卡立壟古街旁的泗水大學國際村展覽。細細觀察陳小平題為「光明與黑暗的選擇」,畫中描述的對法輪功修煉者的殘酷迫害,是作為一個高壓手段,強迫他們放棄對真善忍的信仰。
他說,「我們其實就是想講清真象,向世界展示我們是好人。」
English Version: http://www.clearwisdom.net/emh/articles/2004/12/23/5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