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恭敬持身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倭(音)仁,字艮峰,是清朝大儒,官至文華殿大學士,一生以「誠」和「敬」立身修身。每次退朝後看書時,都首先擺正座位,端正衣冠,然後對案而坐開始專心讀書。有客人來訪時,倭(音)仁都整理好衣冠後,親自到庭院中迎接,待坐定後,與客人莊重恭敬相對,互相之間談的都是身心修習有關的話,從來沒有開玩笑的戲謔之語。

南昌的劉丁,字先庚。他讀書時總是正襟危坐,有時讀到半夜,你看一看他,他仍舊還是沒有一點歪斜。他曾以教授學生為業,凡是來學習的人,劉丁都教他們首先要端正、莊重,收斂心神,他說:「這是聖人的學說,即使是為科舉考試而學習,也不應有甚麼欺詐虛偽的機巧。

長洲人任可軒自小勵志聖賢學說,當時鄉中有文社,志趣相投的文人都在這裏切磋文章。每當有文人們在這裏會集,議論會越來越激烈,有時甚至喧嘩叫鬧,而坐在那裏能夠安靜自若的人,你看一看,只有任可軒一人。在討論經義時,即使是酷暑難耐的盛夏,他也必定衣冠端正,從始至終都像面對著古聖賢一樣莊重。

在傳統文化中,強調對天地神佛要報以無限的虔誠敬畏之心,聖賢之人和他們的學說論述的是不同層次的天理,所以對其同樣要以謙遜恭敬之心對待和學習。還強調「居處恭,執事敬。」這樣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將其視為立身處世的重要準則。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