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樂團」,兩個月前剛剛組建的軍樂團,浩浩蕩蕩200名法輪功學員,鼓號齊鳴,震撼人心,叫人嘖嘖稱奇。許多人想一探究竟。
大鼓 | 小鼓 |
小號 | 長號 |
*團員來自各行各業
天國樂團總指揮是陳汝棠,出身音樂世家。陳先生介紹,才組建兩個多月的天國樂團,目前團員大約有200人,主要由大紐約地區的法輪功學員組成,來自各行各業。其中有男高音歌唱家關貴敏、女高音姜敏和一些音樂愛好者,然而更多的是並沒有甚麼音樂基礎訓練的人,包括公司主管、醫生、畫家、工人、家庭主婦、大學生、甚至中、小學生。年齡最大的68歲,最小的13歲。
陳汝棠說,兩個多月的時間組成這樣一個軍樂團可以說是個奇蹟。當被問到,是一種甚麼力量使這麼多原來不怎麼懂音樂的法輪功學員組成「天國樂團」,並在短短時間能做公開表演,奏出震撼人心的樂曲時,陳汝棠說:「天國樂團的成員都是修煉的人,自我要求高,自覺練習,成長速度比一般樂隊要快。」
當然,天國樂團對團員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平常個人每天自己練習,每個週末集體訓練一整天。長號手李百根說他最喜歡和大家一起練。那樣感覺能量場非常強。同時,看到其他學員的刻苦精神,也受到鼓舞,大家共同切磋,比學比修,進步得快。
銅管 | 法國號 |
鈸、短笛 | 黑管 |
*洪揚真善忍 鎮邪反迫害
鼓手宇欣是新唐人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她說,天國樂團的奇蹟原因之一是靠大家「心」的力量,和反迫害的精神,大家是想通過吹奏出的樂符傳達真善忍的美好。
宇欣介紹說,中共在中國採用「打死白打死,打死算自殺」的政策殘酷迫害法輪功學員,很多法輪功學員被迫害致死,有名有姓的已經超過二千八百名。這個軍樂隊的成員,有的是親身遭受過中共的酷刑折磨,有的是親友在中國遭受到迫害。他們來參加軍樂隊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法輪功真相。
來自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李百根,兩年多前為了逃脫中共抓捕,輾轉到美國。當他聽說要組織軍樂團,通過這種形式向民眾展現法輪功的祥和美好以及法輪功學員多才多藝的風貌,立即報名,成為長號手。
李百根說,吹號時感覺每一個音符都代表著他的心聲:「法輪大法好。世界需要真善忍。希望每一個聽到天國樂團音樂的人都能感受到法輪大法的祥和和美好。」
長笛手朱麗亞(Julia)表示,能以一個修煉人祥和的方式,來洪揚法輪大法的美好,感到非常的榮幸。她說:「大家都是憑著一股毅力,克服了很多困難,希望能以這種文藝的方式將大法的美好告訴世人。」
薩克斯風 | 中音巴裏東(上低音號) |
低音號 | 蘇莎號 |
*吃苦當成樂 孜孜修心性
如同天國樂團的大多數團員一樣,李百根三個月前基本上是個樂盲,從未摸過任何樂器。
李百根說:「剛拿到長號,真是有點不知所措。不會識譜,沒有樂感,節拍跟不上,要麼吹不出聲,出聲又老走調,心裏著急,越急越吹不好。但是,既然是為了向世人講真相,再苦再難也要練好。」
他每天練習好幾個小時,因為吹號是用雙唇對著號嘴用力,沒練幾天,嘴唇就開始破,最厲害的時候,吹完號,嘴皮子都沾在了號嘴上,雙唇直流水。即便這樣,一天也沒有停止練習。
吹小號的幾個年輕人,例如約翰和小冉,都是電腦工程師,工作忙,還承擔著其它的義工工作。為了在短期內達到能奏樂的要求,他們每天將小號嘴帶在身上,一有空就練習,連走路或開車的時候,也在練習吐氣換氣。約翰說,他白天忙沒時間練習,半夜回家,為了不妨礙鄰居,就躲在儲藏室裏練習。頭幾週,嘴巴吹得腫起來了,特別在練習高音時,小號手們普遍反映腦袋劇痛。但是,憑著修煉人的堅強意志,他們一天也不曾鬆懈,天天苦練,而且天天感覺自己在提高,每當吹好一個音符時,心裏特高興。
約翰表示,自己在美國長大,從小沒吃過甚麼苦,打坐一小時也不痛,很輕鬆。但是,練習吹號真是碰到了挑戰,這個過程正好可以磨煉意志,提高心性。
*心靜自然成 超水平發揮
既然參加軍樂演奏也是破除中共邪靈對法輪功的誣蔑和迫害,參與者的參與過程必然會和個人的修煉聯繫在一起。短笛手趙欣對此頗有體會。她說:手中拿著笛子吹不出音來,心裏著急,越急越吹不出音,越跑調。我想,師父講過,過去的人哪做甚麼事都是先調息,靜下心來再動手。修煉的人講心靜和定力,我得把心靜下來。就坐下來學法,讀《轉法輪》。漸漸的心裏不浮躁了,再吹,真好,不費勁就吹出要吹的音調了。吹笛子也是修煉。
「天國樂團」團長,法輪功學員、男高音歌唱家關貴敏說:「我們的樂隊已經兩次參加紐約的社區遊行,觀眾反應熱烈,因為在海外,在華人中根本就沒有過這麼大的樂隊。看到法輪功學員的軍樂團表演,他們使勁的鼓掌,很多人都看呆了。」
住在中國城附近從大陸來的居民,以「聲勢浩大、影響深遠」八個字來描述天國樂團在洛杉磯中國城的遊行。他表示,看到腰鼓隊時感到非常的震撼,遊行中再加上橫幅標語,可說是驚天動地。他說,共產黨表面看起來很強悍,其實它是非常害怕的。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6/3/2/7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