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古人尊師故事三則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六日】尊師重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師授人以「德」、「才」,教人做人之道、學業、技能及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使其一生受益,因此古訓中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古人非常注重品行修養,學師德,謝師恩,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以下為其中的幾個。

文王、武王師事姜子牙

商朝末年時,西部諸侯國之長周文王以德化民,推行仁政,深明要治理好國家就要任用賢德之人。他思賢若渴,聽說姜子牙道德高尚、學識淵博、是當世大賢,就選定吉期,齋戒熏沐,極其精誠的親自率眾到磻溪去請。談話中,文王看姜子牙胸懷博大,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安民之志,便高興的說:「我祖父在世時曾對我說:『將來一定會有位聖人至周,幫你把周興盛起來。』您就是我祖父說的聖人啊。」說罷就請姜子牙與他同車而歸。文王任姜子牙為丞相,請他當自己的老師,向他請教治國安民的方略,西周更加強盛起來。文王臨終前把兒子武王託付給姜子牙,文王囑其子:「以父事丞相,早晚聽訓指教。可請丞相坐而拜之。」武王於是尊姜子牙為相父,又尊為「師尚父」。姜子牙不負眾望,勵精圖治,輔佐武王伐紂,一統天下,為後世開闢了治國興邦之正道。

子貢維護師道尊嚴

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貢,聰穎好學,克己自律,對老師畢恭畢敬。不僅是孔子儒家學說的傳播者,而且還是其堅定的捍衛者。他視師志為己志,弘揚道德仁政思想,時時處處維護著老師的尊嚴和聲譽。陳子禽問子貢說:「孔子的學問是從哪兒得來的?他周遊列國,了解了各國的政事,是請求人家告訴的,還是人家主動說的呢?」子貢說:「文王、武王的仁義之道流傳在世間,賢能的人知道它的內涵,缺少賢能的人只知它的皮毛,道義公理無處不在,夫子在哪裏不能學習呢!夫子打聽消息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一樣,他是憑著溫和、善良、恭謹、儉樸、謙讓的美德得來的。」齊景公向子貢詢問孔子的賢能時,子貢馬上回答說:「夫子聖人也,豈直賢哉。」魯國大夫叔孫武叔毀謗孔子,子貢義正詞嚴的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夫子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夫子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甚麼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子貢這樣做是源於他對孔子的敬佩和對其學說主張的深刻理解,源於他認定追求真理和維護道德是正義的事情。

岳飛念念不忘師恩

宋代民族英雄岳飛,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無錢上學。但他非常好學,常在私塾窗外聽課,無錢買紙筆,就以樹枝為筆,大地為紙。私塾老師周侗很喜歡這個勤學的孩子,就免費收岳飛為學生,教育他如何做人,幫助他樹立保國安民、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每逢單日習文,雙日習武。還教會他射箭絕技,能左右開弓,百發百中。岳飛不負師教,勤學苦練,文武雙全。後來他率軍收復失地,屢建奇功,成為令金兵聞風喪膽的一代英豪。周侗去世後,岳飛披麻衣,駕靈車,執孝子之禮,以父禮安葬他。且在朔望(初一、十五)之日,無論在外行軍打仗,還是駐紮營中他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師,每次痛哭之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贈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岳飛說:「老師教我立身處世精忠報國的道理,還把他一生摸索的箭法和武藝都傳授給我,師恩是我一生都不能忘懷的。」

古人云:「三教聖人,莫不有師;千古帝王,莫不有師」,人不敬師是為忘恩,何能成道?自古之先哲聖賢以身作則,虛懷若谷,其尊師重道的風範堪為後世楷模,令後人學習和景仰。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