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帷幕在掌聲中拉起時,《萬王下世》的開場節目,令觀眾眼前為之一亮,女高音黃碧如、男高音演唱的《了解真相》和《我們知道》兩首歌,贏得熱烈掌聲;他們演唱結束時並在全場歡呼聲中三度謝幕;《嫦娥奔月》的淒美故事、《仙女踏波》的舞姿韻味,更數度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
觀眾專注觀賞演出 |
現場觀眾 |
全體演員謝幕 |
新西蘭國會議員祝賀神韻藝術團演出成功
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新西蘭演出前,各界的賀信即紛至沓來,包括工黨、綠黨、優先黨等十位新西蘭國會議員分別致信祝賀神韻藝術團來訪,並預祝演出圓滿成功。
綠黨外事發言人凱斯﹒洛克(Keith Locke)在賀詞中寫道:「我堅決反對那些中共支持者對演出的無理攻擊,我堅信自由表達的權利,包括藝術表達自由,這是任何民主社會至關重要的一部份,我相信演出一定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新西蘭優先黨國會議員皮塔﹒帕若尼(Pita Paraone)去年曾觀賞神韻藝術團的演出,他在賀詞中表示:「古語說,要了解一種文化需要從了解人開始,而要了解人則需要懂得他的文化,神韻藝術團的演出提供了一個欣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以及了解中華傳統價值觀的機會。」
奧克蘭毛利部落主席:真正的神的演出
奧克蘭Ngati Whatua o Orakei毛利部落委員會主席格蘭特﹒派克哈那﹒豪客(Grant Pakihana Hawke)為神韻藝術團的來訪以毛利語寫了一首賀詩,詩中表達了歡迎之意:「我們遠方來的貴客神韻藝術團,從天而降;留下你們神聖的足跡,在白雲之鄉的新西蘭。」
奧克蘭Ngati Whatua o Orakei毛利部落委員會主席格蘭特﹒派克哈那﹒豪客 |
他同時在賀信中就觀看介紹神韻藝術團演出的光碟表示:「深感絢麗奪目的色彩,光彩壯麗,優雅至極,使我堅信這將是在新西蘭的一場真正的神的演出。」
《奧克蘭大洋洲導報》總裁:神韻非常與眾不同
神韻晚會贊助商之一的《奧克蘭大洋洲導報》總裁婷娜﹒尤他(Tina Uta)與該報的印刷廠老闆的太太一同前來觀賞演出。她們倆人讚歎神韻是一場全藝術性的表演,非常與眾不同;「非常的神奇驚人,她展現的藝術性,整個一個藝術品,他們顯示的技巧非常的不同凡響,太棒了。」
《奧克蘭大洋洲導報》總裁婷娜﹒尤他(Tina Uta)與該報印刷廠老闆的太太 |
婷娜說,「最吸引我的就是《仙女踏波》,由於她們的動作,她們舞動出的波浪,非常的流暢,真的是像我說的那樣這是一場全藝術性的表演。這就是為甚麼她的與眾不同,非常的觸動。」
婷娜表示,神韻讓她懂得更多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內涵;「非常的好,真的非常的好,她使我懂得了更多的東西;因為我們是島民,通過觀賞神韻讓我知道了更多關於(中國)的歷史,還有就是岳飛,演的非常的好,我後來明白了他是中國人的榜樣。這是真正的中國文化通過神韻表現了出來,表現了中國文化的內涵。」
婷娜表示,非常開心能觀看這樣的演出;「我非常的開心,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觀看這樣的演出,我也看過一些中國的雜技之類的東西,但我覺得神韻讓我更多的理解了中國文化的內涵。」
本土電視劇演員:感到中國舞流暢平和
新西蘭最熱門電視連續劇Shortland Street的演員之一凱爾﹒麥納頓(Kiel M'Naughton)盛讚神韻的演出。他表示,蒙古、唐朝等文化的節目都是他從來沒有看過的,他希望能帶一群孩子們來觀看,「這些故事非常具有教育性,孩子們一定會很喜歡。」
喜歡武術、雜技的麥納頓先生表示:「服裝以及所有的節目,讓我感到中國舞的流暢、平和,動作和節奏都非常優美。」
麥納頓先生(HP SalinaW_KielM'Naughton_actor_Salina_AKL1.JPG) |
印度舞蹈家:中國舞蹈完美無缺
曾經導演過許多大型的歌舞劇,來自印度的古典舞蹈家、作曲家瑪都萊-R-穆拉利達蘭(Madurai R. Muralidaran),此次和他的學生一同前來觀看演出。他對神韻演出讚不絕口,表示這是一場奇觀。他說:「非常精彩,我們從中學到了特別多的東西,真是太好了。」
印度著名印度舞蹈家、作曲家穆拉利達蘭先生與學生一同前來觀看演出 |
他還稱讚演出的編舞和協調性,也讓他領會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所有的節目都十分優秀,特別是舞蹈隊形和動作,精彩極了。」
奧克蘭作家:一場頂級演出
奧克蘭作家安東尼和家人也在ASB劇院觀看美國神韻紐約藝術團的表演。
安東尼表示:「這場演出真的是太完美了,我很欣賞。我很喜歡擊鼓的節目,尤其是女演員的舞蹈和步伐,來去自如,非常的美妙。我最喜歡蒙古舞,太不可思議了,就像在電視看蒙古舞的感覺一樣,也有一種民族文化存在其中,很棒。」
安東尼對中國的文化很感興趣,這次特別和父母一同前來觀看演出,來欣賞真正的中國文化。安東尼說,「這場演出傳達了正面的信息,很好。我認為這場演出色彩很豐富,舞蹈演員的基本功也很強,他們可以在台上跳躍自如,我想他們在平時訓練的一定很辛苦,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場頂級演出。」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8/4/20/9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