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韻藝術團演出以大型舞蹈為主軸,大型樂隊現場伴奏,穿插聲樂獨唱、弦樂表演,藉助頂級舞台技術和動態高科技動態天幕,呈現出全善全美的中華正統藝術。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令各民族、各領域、不同膚色、以及不同年齡層的人士為之折服,許多觀眾激動的說,這是他們一生中看到的最美好的演出。
香港很需要神韻藝術節目
提早來到劇場的伍女士表示,自己是從《大紀元時報》得知神韻來港演出的消息,特地到香港演藝學院購票,從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
「很驚奇這件事在香港發生!」伍女士說:「失望,肯定是很失望啊。因為很早之前已經買了票了。都不明白,我以為香港很自由的,其實我覺得這些是很普通的事情,在香港都很需要這樣的藝術節目。」
伍女士希望將來神韻能來香港演出:「這樣高質素的節目,香港人應該要欣賞一下,欣賞這樣的一個藝術節目,因為香港沒有,我在海報上面看到這樣的表演,中國舞蹈,香港沒有。」伍女士認為,事件肯定影響香港國際城市的形像,「因為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很奇怪怎麼會發生在香港。」
這位先生匆匆趕來,在主辦單位人員告知後,才知道神韻演出被迫取消。他連聲高呼:失望!很失望! |
港立法會議員:要求當局說清疑點
美國神韻藝術團被迫取消在香港演出的消息受到香港政界的關注,香港立法會議員、公民黨黨魁余若薇日前致函保安局和入境處,要求當局就六名神韻專業製作技術人員被拒簽證事件,儘快向公眾作出交待。她直言當局以本地可以找到人替代作為拒簽的理由「很牽強」、「很怪」。
香港立法會議員、公民黨黨魁余若薇日前致函保安局和入境處,要求當局就六名神韻專業製作技術人員被拒簽證事件,儘快向公眾作出交待。 |
入境處審核超出一般時間
本職是資深大律師的余若薇在信中一共提出四項質詢,她說:「我留意到就是,以往申請入境的一些藝術團,其實都會有一段時間入境處這方面要去處理,但這次似乎就超出了一般的時間。我關注到這一點。第二點就是,我關注到團裏面有些人沒有被批准入境,但是提出的理由似乎就是說,香港可能有這方面的技術,或者這方面的人才。」
余若薇認為入境處以本地有可以替代的人員為由拒簽,理由很牽強。「大家都知道,如果你有一個整個團來的時候,你沒有可能說抽一個人出來,然後你說這幾個人是可以隨時找其他人代替,因為這個不單只是一個技術的問題,也都是一個團隊的問題。」
團隊合作需時 豈能隨便頂替
余若薇說:「任何的表演,尤其是一個大型的表演,也都是經過一個長時間的訓練,一定裏面有很多默契、配合。如果你說這個團隊裏面有一些人去做的工作很容易被別人、其他一些香港人代替的話,其實很多時候你就變成貶低了一個團隊應有的團隊精神和合作。」
她再三強調這樣的理由「很怪」:「如果你說有一個大型的一個表演團,為甚麼有些技術的工作人員(可以取代)?比如打燈,那麼打燈都要配合的,每一個場面,如果你燈打得不好看,效果不好,也都很影響這個演出。我相信,特別是你長時間訓練的一定是要求水準都很高,可不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裏隨便去找一個技術人員去頂替呢?這個都變成真的很讓人覺得奇怪的。」
余若薇要求當局解釋過往有否發生類似的事件。「所以我就寫信給李少光局長,問一下他,以前有沒有試過有這樣的先例,因為你比如你有時有些外國很出名的一些樂隊來,你能不能說,彈吉他我們香港都有人會的,然後就不讓他來。我真的很想知道有沒有這樣的先例。」
當局不該以政治審查限制文化自由
余若薇強調,當局不應該以政治審查的手法阻撓任何的文化藝術的演出。「不是說政府去審查說哪一個藝術團是適合香港的,哪一個不是。如果這樣做的話,就會變成一個文化方面,或者是一個表演方面自由的限制了。所以我們希望政府交待,他們批准一些團,無論他是樂隊啊,或者一些舞蹈團,或者其它的表演比如說劇團的時候,會不會說,突然間不給團裏面某一些人來,理由就是說一定要請本地的員工呢?或者本地的勞工呢?或者本地的技術工呢?你去到甚麼階段才會這樣呢?」
余若薇說:「最重要就是,香港要讓人看到是有法治、有公平的制度、有一致性、連貫性,同時不會說讓人家感覺是打壓某一些團體,或者某一些表演的種類。」
神韻遲早會在香港演出
雖然發生這樣遺憾的事情,香港市民對於神韻日後在香港登場,表現得信心滿滿。
香港華人張女士說:「我看過這個演出,對中國人來說,這簡直太棒了。我的家人在中國,但是他們卻沒有機會觀看這個演出。」
張女士透露,為了給她的大陸親戚朋友一個驚喜,她已買了多張神韻票,準備在一月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期間邀請他們來香港,並帶他們去看神韻演出。
聽說神韻在香港的演出被迫取消後,張女士表示非常失望。她說:「我非常失望。我為香港人民感到悲哀。神韻去香港演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港人看到美好的中華文化。」
「這個演出非常高雅。除了娛樂性之外,神韻表演的節目非常高雅。表現了傳統的、完全傳統的文化,反映出很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張女士說:「神韻很優秀,我對神韻有信心。所以我認為,神韻遲早還是會在香港演出。」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0/2/1/11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