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古代文人筆下的月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九月二十五日】一說到「明月」,人們心中總會湧起許多美好的聯想,想到許多美好的意象。在中國文化中,月曆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對像,在其筆下永遠是一個清明、澄澈、高雅、純真的美好形像。

月文化源遠流長。從古代的傳說到詩歌典籍記載中,單說月亮的別稱就有「嫦娥」、「嬋娟」、「金娥」、「素娥」、「素魄」、「娥影」(喻人的);「玉兔」、「玉羊」(體物的);「蟾宮」、「金盆」、「金鏡」、「玉盤」、「桂宮」、「天鏡」、「明鏡」(狀形的);「冰輪」、「冰鏡」、「銀鉤」、「玉鏡」、「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示質的)等,可謂形像別緻,豐富多彩。

關於月亮的成語及典故更是數不勝數。如「月朗風清」,出自唐朝的《洛神傳》「時月朗風清,曠善琴,遂取琴彈之。」形容月光明朗、微風清爽的美好寧靜的夜晚。「光風霽月」,出自宋朝丘宗《鷓鴣天》「陸海蓬壺自有山,光風霽月未應慳。」形容雨或雪過後天晴時的明淨景象,比喻人心地光明、胸襟開闊。「秋月寒江」,出自宋朝黃庭堅《贈別李次翁》「德人天遊,秋月寒江。」形容秋夜皎潔的月亮,冬天清澈的江水,比喻有賢德的人心地純潔,清澈不染。「清風明月」,出自宋朝歐陽修《會高堂致語》「金馬玉堂三學士,清風明月兩相人。」形容自然景色之美,也比喻高人雅士。「日月如梭」,出自宋朝高登《東溪集》「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討不及,朱黃敢怠。」形容太陽和月亮像穿梭似的來去,比喻時間過得非常快。「日月經天」,出自《後漢書》「其事昭昭,日月經天,海河帶地,不足以比。」像太陽和月亮每天經過天空,江河永遠流經大地一樣,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恆、偉大。

天上的一輪明月,不知被古代多少詩人吟詠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晉﹒陸機《擬明月何皎皎》),古代詠月詩文可謂浩若星漢。早在《詩經﹒陳風》中就有「月出」篇,屈原在《離騷》中更是「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以風月為馬,瀟洒至極。至「古詩十九首」之「明月何皎皎」,特別是唐宋賞月風氣盛行起來後的中秋之夜,明月千里,月光如銀,洒在田間、山野,山川、湖泊都籠罩在一片潔白的月光之中,文人墨客成群相邀,賞月詠月,詩興大發,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

古代吟月最著名的詩人當首推唐代的詩仙李白了。在李白留給後人的一千多首詩歌中,直接或間接寫月的竟有三百二十多首。其筆下之「月」,變化莫測,千姿百態,令人遐思不已。如「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等句,把月夜描寫得如此多姿多彩。他可悠閒地與月對話:「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他抒發自己的感懷:「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當他得知好友王昌齡遭讒受貶時,便把一片赤誠與明月並舉,贈給友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他可隨意向天空借來月光:「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且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李白不事權貴,品性高潔。他寫月之美,也是詩人純潔無瑕的心靈寫照,如「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李白把月亮當作親密無間的朋友,他的一句句月光吟,勝似一幅幅秀麗的圖畫,有秋月:「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有海月:「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有江月:「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有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有溪月:「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有邊月:「邊月隨弓影,故霜拂劍花」;有山月:「秋山綠蘿中,今夕為誰明」;有邀月:「琴彈松風裏,杯勸天上月」……諸如此類,氣象萬千。最能表現他和明月親密無間的佳作,應算《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裏,他邀月共飲,把月亮與自己的身影湊合起來,繪成「三人」,更是罕見。

唐朝另一著名詩人王維,他不僅山水詩寫得空靈優美,他筆下的月亮,亦表達出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松間浮動著纖纖月波,清泉在山澗流淌歌唱,真乃秋天裏的春天!這是何等的幽靜,沒有詩人心靈的曠達、超然,怎能寫出如此恬靜的詩句?再看《竹裏館》:「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人獨坐竹林,已為超世,琴音悠揚,永恆的生命息息相通,於是一輪皓月姍姍而來,把為知音,人與月共悠遠。「我」之生命完全融入宇宙大生命的流動中。

蘇軾是宋代寫月的著名詩人,他的千古佳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皆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但願人長久」的企盼是詩人曠達的美好願望,也表達了人們的共同心聲。他在《中秋月》雲:「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這裏的月亮是詩人美好心靈的投影,而那美好的明月又淨化了詩人的心靈。蘇軾多次在月明之夜,邀約友人泛舟赤壁懷古,「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發出「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慨嘆。他在《前赤壁賦》中寫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是將我之心靈的高潔與冰清玉壺般的明月之高潔,結在了一起,將我和你和明月和美景,交融在了一起。

縱觀古代文人筆下的月亮,陶淵明《歸田園居》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則是通過月夜荷鋤歸來,表達詩人歸隱生活的怡然自得;謝靈運《初去郡》的「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表達詩人去官還家,獲得解脫的愉快心情;黃庭堅《登快閣》的「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描寫出天之遠大,月之分明,氣象闊遠;楊萬里《好事近》的「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谷。不是誠齋無月,隔一庭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豔,看十五十六。」此詞中的「誠齋」、「萬花川谷」是詞人的書齋、花園名,月光朗照下的齋、竹、園不正是詞人超凡脫俗的意境和精神世界的窗口嗎?詞人那種高貴、雅潔的品格不正呈現在讀者面前嗎?辛棄疾《西江月》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描繪出月下鳥兒嬉戲、追逐打鬧,美景不勝言。這些用「明月」意象寫就的詩詞佳句,讀來真是滿口余香、膾炙人口。

望月懷遠,對月抒懷,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明月還具有懷遠思人的意象。它將人們引上了蒼穹中的明月,又從明月牽引到天涯,在這皎皎的月夜人們又何嘗不在思念親友及家鄉的一切?千里相共,「願逐月華流照君」。如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寫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氣勢何等豪邁,抒發了人們彼此之間的相互祝福和關懷。

明月跨越時空,亙古不變,閱盡人間變幻,是歷史的見證和永恆無限的象徵。一切的滄海桑田都成為了過往雲煙,引發人們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如「秦時明月漢時關」,這裏的「秦月」「漢關」,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浩嘆和追思。詩人探究人和宇宙的關係,月亮是永恆的,人生能永恆嗎?於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於是就有了「天地迢迢自久長,白兔赤烏相趁走」(白居易《對酒》),於是就有了「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於是就有了--中秋!在詩人心目中,明月是一種理想的美的化身,如寒山禪師寫道:「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更與何人說。」詩人純淨的心靈與明月渾然一體,萬物相溶合一,表達出一種寧靜淡遠的境界。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古人筆下的這些詩都體現出詩人們追求清瑩透明之境及天人合一的境界,明月中蘊涵了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無盡的韻味,承載了人們彼此之間的真誠祝福和牽念,啟示人們感悟宇宙、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