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貌儀容只是為了美醜嗎?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小時候常常聽老人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那時候並不知道其深刻的涵義,只是淺表的理解為美與醜。有時候,下班回家直接就躺在客廳沙發上;為了方便穿著拖鞋就出門。走在街上也會看到人們披頭散髮穿著睡衣,男子留長髮梳著怪異的髮型;有的褲子上露出兩個破洞,有的穿著帶有骷髏頭的衣服、鞋、帽、背包、配飾等。直到今天閱讀了相關古籍,才真正明白老人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這句話背後的真正涵義。

男人恭敬、女人姣好
《尚書﹒洪范》中說:有五件事很重要,第一件就是「貌」。儀容,就是要求男人恭敬、女人姣好,高低貴賤各有不同,老幼尊卑有序,行動合乎規矩,拱手如抱鼓。

在服飾上,中國古代天子穿山和龍圖案的服裝,諸侯穿火形圖案的服裝,大夫穿斧形花紋的服裝,士人穿「己」字形花紋的服裝。道德越高尚,內心越中規中矩。

出行的車馬,行走的快慢亦有區別。

孔子說:「為人恭敬符合禮儀,就會遠離恥辱。」

形貌、衣冠不正,是人從內心失去了禮節所表達的道德規範,因此帶來不祥。

中國古代社會視人們穿奇裝異服,男著女裝、女著男裝,或佩戴不符合自己身份的服飾、飾品,畫奇特的妝容,這些都被稱為「服妖」。《漢書》中記載:「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雜色奇服 不正之兆
《左氏傳》載,愍公二年,晉獻公派太子申生在冬天率軍出征,獻公讓申生穿左右兩色的偏衣,佩上金塊。

晉大夫狐突對此嘆氣說:太子出征的時間與著裝、配飾都明示著身份與出征的成敗。大王要疏遠太子了──如果信任太子就讓他穿顏色純正的官服,佩帶忠心無貳的玉,在年初命他出發。大王用服裝配飾疏遠太子,冬季出征預示無成。冬天寒冷肅殺之氣很強,塊狀黃金意味著寒冷的訣絕,衣服上的雜色意味涼薄。太子已經沒有依靠了。

梁余子養說:領兵的人在太廟接受命令,在神社接受祭肉,還有規定的服飾。現在太子得不到正式的禮服而穿上這雜色服裝,命令中的含義不問可知也。

罕夷說:雜色奇服表示事不正常,金塊表示去而無回,國君有害太子之心了。

四年後,申生因受讒言陷害而自殺,此事應了服妖之說。

愁眉啼妝 妖服惹禍
桓帝元嘉年間,京城婦女流行畫細而彎曲的愁眉;在雙目之下擦拭薄粉似有淚痕的啼妝;將髮髻梳成墮馬髻,就是將髮髻梳在頭的側邊;行走時扭動著腰部,彷彿雙腳不在下肢的折腰步態;笑起來彷彿牙疼,不露出開心的笑貌。

這種裝扮,最初是大將軍梁冀的妻子所作,在京城風行,中原地區爭相效仿。這近似於服妖。梁冀家兩代連任大將軍,與皇室聯姻,權傾一時。然而到延熹二年,梁氏卻全族被處死。

據《文獻通考》記載,唐末,京中婦女梳髮時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人稱「拋家髻」;當時還崇尚以琉璃作釵。「拋家」、「琉璃」,諧音「顛沛流離」,是帝王播遷、社稷不穩的徵兆。於是「拋家髻」、「琉璃釵」被視為服妖。

男著女裝 威儀掃地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更始帝北上建都洛陽。京城的官員和紳士都來迎接更始帝,見更始帝的眾將都頭戴百姓的頭巾,身穿繡花的短袖女人服裝。

人群中見到這種景象,有的人竊竊私語,有的抿嘴偷笑,有的嚇得跑開了。那些朝廷的元老們嘆息道:這是服妖的不祥之兆,不久將會有災禍降到更始帝的頭上!

後來,更始帝戰敗棄城逃亡,被赤眉斬殺。

當光武帝劉秀帶著手下官員來到洛陽處理公務時,穿戴與舊時漢官一樣的冠服入城。許多官吏看到,很高興在有生之年能見到漢官的威儀。光武帝劉秀結束了西漢末年的紛亂局面,建立東漢,將漢代的基業延續了兩百年。

上天用道義規範人的行為,人敬天重德就能趨利避害。人的儀容、形貌符合了道德禮義,是內心敬奉天地與尊敬先人祖宗、君主、師長的表現,同時在個人行為上也會控制慾望、不放縱魔性,不容易失德。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