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去怨恨心 救度有緣人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修煉二十多年,要說的事情很多,這裏將我在修煉之初的一次刻骨銘心、剜心透骨去怨恨心的過程寫出來,向師尊彙報,與同修交流。

突來風波

丈夫有四個姐姐。九十年代初期,老大姑姐住我家門房。那時我上夜班,白天在家休息,丈夫上班,孩子上幼兒園,婆婆在她姐姐那呆著。

有一天,我獨自在炕上休息,大姑姐夫(簡稱A)到我家接水(他家沒有水管),A心懷不軌撲上來欲對我非禮,我用盡全力把他推下去,他沒有得逞,提著水桶,回門房去了。當時,我的心蹦到嗓子眼,嚇的渾身無力,淚流滿面,緩了好半天,提心吊膽的走出家門,到丈夫單位,流著淚訴說著事情的經過。丈夫把大姑姐和姐夫都找到我家。大姑姐說:「你倆也不讓七十多歲的老人省心。」我急眼的大聲說:「誰不讓七十多歲的老人省心了,這怨我嗎?上我單位和老家問一問我是甚麼樣的人?」A說:「在旅社上班的人能是好人嗎?」氣恨之下,我沖到他跟前,用盡全力狠狠的抽了他兩個大嘴巴,並罵了他。當時我正來例假,第二天就沒有了。

從此,我連嚇帶氣得了心臟病,平時手抖,嘴往一起抽,血往腦袋上攻,給孩子洗衣服心跳加劇,渾身無力,挺不住,就得躺下休息一會。A還在門房住著,我看見他就不由自主的犯心臟病,身體越來越糟,夜班值不了,白天上班帶著湯藥,西藥,中成藥。住不下去了,只能搬走。但婆婆不讓我的房子賣給外人,只能賣給A,還得便宜賣給A,還得分期付款給我們,我們只好借錢買樓。

一九九六年一天,當時我正在診所掛點滴,丈夫提醒我打完點滴去他單位會議室去看師尊講法錄像。在看錄像時,師尊給我淨化身體,眼皮抬不起來,就想睡覺。全場錄像結束後,我的神經衰弱好了,能整宿睡覺了,而且還很香。整個人有精神了。從此我走入大法修煉,不知不覺以前的心臟病、美尼爾綜合症、扁導體炎、咽炎、胃炎、風濕、婦科病、關節炎等多種疾病不翼而飛,從此無病一身輕。

但一提到A我還是恨的咬牙切齒,他到我家來看婆婆,我就躲著他,迴避他,沒和他說過話。一次,A敲我家門,我去開門,我瞅瞅他,他瞅瞅我,互相沒吱聲,事後我很後悔,我是煉功人,應該用真、善、忍要求自己的言行,躲避、怨恨等人心應該去掉,應該改變自己,應該叫姐夫了。我暗下決心,下次他來,我要叫出聲來。

隔段時間A來了,我去開門,我很不自然、勉強生硬的說出「老姐夫來了」這幾個字。從此每逢婆婆過生日,年節,大姑姐一家全來了,我開始正常打招呼,可我每次去他家都提心吊膽,心有餘悸,當年的事時常在腦中閃現,別人一提他我就恨。我心裏很痛苦:這怨恨心啥時能去掉呀?這時,丈夫開始挑選不穿的衣服叫我給他送去。我臨走時心想:修煉人對誰都好,應該善待他。到他家時,大姑姐在家,不一會姐夫回來了,我主動和他打招呼說:我給你送衣服來了。他當時用鼻子哼了一聲,我不被他的表現動心。他進臥室換完衣服出來。我繼續對他說:看看這些衣服是否合適。他試完衣服,態度改變了,問我:老太太挺好嗎?我回答:挺好的。我倆之間的冰山開始融化了。我把自己當作修煉人,決心修掉怨恨心,善待他,救度與我有緣的眾生,腦袋裏出現怨恨的念頭,立即抓住,不錯過一思一念,排斥它,叫它死。

眾生得救

婆婆百歲生日,親戚、朋友、四個大姑姐及姐夫們都來祝壽。A說:「老太太百歲高齡,下不了樓(六樓多層),去住我的高層樓,老太太能下樓。」並對我丈夫說:「憑良心應該有你一個樓(平房拆遷給的兩個樓),困難時你幫了我,我現在也應該幫你。」其他姐妹都贊同這個做法。

A的兒子結婚幾年了,兒媳一直未懷孕,老倆口一直憂愁。我們住進去三、四年後,他們喜抱大孫子。疫情期間,老大姑姐去省城照看孫子去了,A一人在家,我就和丈夫給他送飯。他生病了,我給他買藥、買水果和蔬菜,各方面照顧他。以前給他講大法真相,他不聽。我心裏想:是我還哪裏沒做好,因為我的沒做好,他不能得救,那我是在犯罪。我決心要求自己做的更好。

有一次送餃子,丈夫讓我挑餡小的送,我專挑餡大的送。吃魚時,丈夫不想送,因只夠兩人吃,我對丈夫說:我只吃一口就行,我那份送給他吃。每次東西少時,我寧可自己少吃或者不吃,都給他送去一份。

後來,A也要去兒子家照看孫子了。我和丈夫買了新鮮的蔬菜等送給他帶走。臨走時,我又一次和他講大法真相,並告訴他誠心敬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九字真言。他爽快的答應了。這個生命得救了。

A走了以後,我清洗他家的衛生間和廚房,牆壁都擦洗乾淨,時常進屋放風擦地,屋裏的異味沒有了。大大姑姐到屋裏一看,讚歎的說:「屋裏收拾的乾乾淨淨,坐便和洗手盆像新買的一樣。」老大姑姐家這邊有事,我們代辦,他兒子電話裏謝舅媽,他們很早就三退了,一家人都得救了。

我修煉了大法,是大法改變了我,讓我放下了人解不開的怨恨心結,善待身邊與我有緣的眾生,展現大法弟子的胸懷。謝謝師尊為弟子走出人所慈悲安排的一切。弟子牢記師尊的教誨:做好三件事,修好自己,多救眾生,以報師恩!

(責任編輯:文謙)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