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忍辱不較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清朝萬文敏公做尚書時,曾經在家中建築宅第,把大門建的高大寬敞。他的對門有一個旗人,居住的地方特別低矮狹窄,他因為妒嫉萬文敏公的住宅寬敞高大,好像自己受到了欺凌似的,每天到萬文敏公家的門前來辱罵。萬文敏公的兒子都想出去找他理論,萬文敏公便把幾案搬到門前,自己坐在那裏擋住大門,然後告訴所有的家人:「只要是這個宅子裏的人就不准出去與人爭執。」

時間長了,對門的辱罵越來越放肆,又開始辱罵萬文敏公的子孫了,兒子們說:「到了這個地步還能忍嗎?」萬文敏公說道:「就當作他在罵別人,我們並不是他罵的那些人,這樣他就並沒有罵我們啊,這有甚麼不可以忍的呢?」

兒子們想想也是。就這樣,一場近在咫尺的爭鬥怨恨,因為萬文敏公的一時忍辱得以避免和化解。

其實,能「忍」並不是懦弱,而是符合宇宙根本特性「真善忍」的了不起的舉動,是一種高姿態,寬容大度、有修養有德行的君子風範。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