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以身作則 潔己愛民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十月三十日】清廉即清白廉潔,指人的品行正派,克己奉公,不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做人首先要立德,為政之道,應不忘「拯救黎民於水火」;為官之道,應抱定「君子不飲盜泉之水」,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隋代廉吏趙軌潔己愛民,以自己的善行感化他人,他高尚的品德和節操深深影響著後人。

趙軌是河南洛陽人,勤奮好學,以守貧刻苦而賢名遠播。隋文帝知道後,任他為齊州別駕。趙軌在齊州安家之後,東鄰院內有一棵大桑樹,亭亭如蓋,很多樹枝伸進趙軌家院裏。那年桑葚熟了,紫紅紫紅的大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裏,滿地都是。趙軌看到孩子們在撿桑葚,忙說:「這是鄰居家的東西,把它們撿起來全部還給東鄰。」「可是掉到我們家院子來了。何況這麼大棵桑樹,我們撿了鄰居也不會說甚麼的。」其中一個孩子說。趙軌嚴肅的說:「一定要還!這可不是小事啊,我並非以此獵取名聲,然而你們應該永遠記住:非自己勞動果實是不能白取的,不能佔人家任何便宜。以後要時時處處做到,長大才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在趙軌的教導下,他的幾個孩子後來都成為知名賢士。

趙軌在齊州四年,伸張正義,懲辦貪官污吏,為民做主。他推行善政,實施教化,為當地百姓辦好事實事,使他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每年官吏考核,趙軌政績都是第一,得到隋文帝嘉獎並升任原州總管司馬。趙軌離開齊州時,父老鄉親洒淚送別,一位年邁長者代表百姓捧著一杯清水敬奉到趙軌面前說:「別駕在此任官,從不受賄納物,一點一滴也不沾百姓的,水火不與百姓交,有如清水一般。如今您要走了,皇命難違,挽留不住。我們不敢以壺酒污了您的清白,只有以這杯清水為您餞行。貪官不配飲下此水,只有您才配。」趙軌含淚接過水杯,一飲而盡,男女老少伏於道旁,揮淚而別(成語「清廉若水」、「水火無交」典故即源於此)。

趙軌不僅注意自身的修養,還經常教導部下要愛民如子,對百姓秋毫無犯。他在做原州總管司馬時,掌管軍政。有一次進行軍事訓練,日夜兼程。他的一個下屬因晚上星月昏沉,連人帶馬誤入田中,踩壞了莊稼。他知道後立即命令停止行軍,原地待命。等到天亮,找到田主後賠償了損失才率部隊開拔。原州百姓官吏聽到這件事,沒有誰不改變操行。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是從古至今一直為人們所提倡的「好官」形像。然而,清廉為民不是口號和裝飾的門面,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神傳給人的道德理念,是人對真理的實踐和美好德行的展現,只有明晰做人理念並躬自力行的人才能做到。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