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端午節漫話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六月七日】二零零八年六月一日,全馬來西亞唯一民辦的龍舟賽「馬六甲龍舟金杯錦標賽」在馬六甲河畔舉行。馬來西亞法輪功學員分別組成了女子隊和男子隊參加這項傳統文化活動。今年的馬六甲龍舟金杯錦標賽共有十七支來自來新加坡、檳城、吉隆坡以及馬六甲的隊伍參與。經過角力,最後由四支檳城隊伍齊齊進入決賽,包攬了冠、亞、季、殿軍而成為今年的大贏家。

在頒獎儀式上,主辦單位也特別頒發精神獎給吉隆坡法輪大法龍舟隊(女子隊),感激這支女子隊從二零零二年開始參加後,每年都參與和支持龍舟賽。其他參加龍舟賽的隊伍成員也感受到大法的美好,他們在法輪功學員代表領獎時,齊聲高喊「法輪大法好」。

說到龍舟競賽,中國人都知道這是端午節的習俗。農曆五月初五成為端午節。端午節和中秋、中國新年並列為炎黃子孫最重要的三個節慶。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人們說法不一。有些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有人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伍子胥。更多記載表明,端午節這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在筆者聽來,這後一種說法,更符合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主題。中國古代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符」。老子、孔子也都有關於人和天之間關係的論述。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份。中國古人在生活的時間和觀察中認識到,人順應天行事和生活,才能保持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人體才能健康,家庭才能和睦,社會才能太平;反之,無論個人、家庭還是社會,都很容易病患災禍此起彼伏,所以,天人合一不僅僅是現代人知道的一種說法,更是中國古人崇尚的一種人生境界。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華人過端午節的習俗是相同的。根據文獻記載,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兩千多年來,每到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尊重傳統的華夏子孫都要進行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活動,比如插蒲子、艾葉,懸掛鐘馗像,喝雄黃酒,佩香囊,祭五瘟使者,等等。一些地區的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製、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裏面裝著五毒,意思是「收」了五毒。五月初正是櫻桃、桑葚等水果成熟的時節。因此,老北京人過端午節有吃「五月鮮」的說法,據說吃了「五月鮮」,整個夏天都不會有蚊蟲叮咬。

除了佩戴繒子、葫蘆之外,佩香囊同樣是端午習俗之一。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原本是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說到鐘馗捉鬼,也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相傳唐明皇開元,自驪山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鐘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趁著天剛濛濛亮,到郊外或山上找些鮮嫩的艾蒿,分給鄰居一些,在自家的門、窗等處擺上一些,立時家中會充滿端午節特有的淡淡清香,家人、鄰里之間也多了一份相互的關心和照顧。在山東一帶,流傳著一個端午節在自家門上掛蒿子、桃樹枝、小麥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村莊的人道德敗壞,神決定滅掉這個村的人,於是指派當朝官差在端午節那天執行,並派人提前把守本村路口要道不讓村裏人隨便外出。對這個消息,村裏人無人知曉。

這一天,村裏一位婦女帶孩子外出,當路過關卡時,她被當差人攔住,官差納悶的問道:「你這人真奇怪,為甚麼這麼小的孩子你不背,反而身上背著能走路的大孩子,太偏心了吧!」婦女答道:「官差你有所不知,我手領的孩子是我自己親生的,我身上背著這個孩子不是我親生的。他一小就失去母愛,有句俗話說:『拿別人的孩子當塊金,把自己的孩子拉成人。』」官差聽後心生敬意,讚歎不已,自語道;「這村竟然還有這樣的好人。」於是官差把天機告訴了這位婦女,讓她趕快回家在自家門上掛上蒿子、桃樹枝、小麥,避免滅頂之災,婦人趕快回家,把此事告訴了鄉親們,避免了一場全村被滅的結局。從此,每逢端午節門上掛蒿子之事就在當地承傳下來。

好,端午節的故事就說到這裏。歷經滄桑,人類正處於一個極其特殊的時代。在道德敗壞、災禍此起彼伏的地球村,特別是中國大陸,並不是只有端午節這一天才需要驅邪避禍、祈求神明的保護。常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吧,願更多父老鄉親無論遇到甚麼樣的天災人禍,都能成為幸運者。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