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同修長處引來整體昇華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九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這個地方的不少同修、協調人和一名主要協調人(以下簡稱趙姨)之間一直擰著勁,對個人提高、整體圓容和救度眾生都造成了影響。最近,在師父的點化下,我們不再執著趙姨的不足,反過來看她的閃光點,看她的長處,輕鬆的化解了彼此的間隔,個人在修煉的路上邁了一大步,整體也得到了一次昇華。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過去,我曾與主要協調人趙姨配合做一些協調的事,配合中出現一些誤解和摩擦。本來,我應該利用矛盾出現的機會找自己,把表面的「壞事」當成發現執著、提高心性的好事,我卻一次次採取相反的辦法,往外推,盯的都是對方如何如何不在法上,千方百計為自己不符合法的言行掩飾開脫。致使誤解越來越大,矛盾越來越尖銳,甚至到了雙方連面都不願見的地步。趙姨告訴同修,讓她們都不要和我接觸。我知道後非常生氣,心想,不與你配合,我也能講真相救人,咱們互不干擾,各走各的路,還省心些呢。於是,我們開始不相往來。她繼續每天跑著做協調工作,我則利用一切機會上街道、下農村講真相。雖然住的很近,卻整整有兩年時間誰也不理誰。

今年春天以來,我耳邊不斷聽到趙姨的不足,因此,很多同修都不再與她聯繫,躲著她,甚至她送給的真相資料也推辭不要。看到這個局面,我武斷的結論是趙姨的問題比較嚴重。卻沒想到把她的不足作一面鏡子,好好照照自己(其實這些不足在我身上也存在),然後,再心平氣和的與她切磋交流。於是,帶著偏見,摻雜著抱怨的心,我和一位協調人張姨約定,嚴肅的跟趙姨談談,幫幫她。

中秋節前的一天下午,我們找到了趙姨。坐下以後,我先談,張姨談,我們輪番談,談的非常嚴肅,當然,講的都是趙姨的不足,都是用師父的講法一條一條的對照她哪哪不符合。整整談了一個下午,趙姨靜靜的聽著,一言不發,臉上一個勁的往外冒汗(其實那天氣溫並不高),沒有為自己辯解一句。

從趙姨家出來以後,我和張姨突然間沒有了理直氣壯的感覺,反而感覺心裏很不安,很慚愧。我們那指責的口氣,按照趙姨過去的風格,立即就給頂回來了。當時,趙姨一個勁冒汗,那種感受肯定是剜心透骨啊!但她卻沒有反駁,也沒有辯解,看來,趙姨提高的真不少。談到這裏,有一句話清晰的打到我腦子裏:要多看別人的長處。我立刻悟到,這可能是師父在點化我。我立刻明白了,對張姨說,咱們光盯著趙姨的短處了,應該多看她的長處,多看她證實大法中的閃光點。於是,我們就開始回憶、回憶,這麼一回憶,我們看到趙姨的閃光點真是太多了:她多次遭邪惡殘酷關押迫害,無論惡人怎樣軟硬兼施,謊言騙之,酷刑摧之,親情誘之,她從沒上過圈套,從沒有向邪惡妥協過,我們誰做到了呢?她每天只睡兩個多小時,晚上九點入睡,十二點起來發正念,發完正念就不再睡了,靜心學法(她白天一天到處跑著做大法的事),一直學到第二天三點五十同步煉功,我們誰能做到呢?她已到古稀之年,三伏天,屋裏熱的像蒸籠,她一個人在家裏疊真相資料,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坐在凳子上,凳子都往下滴汗,一疊就是一千多份,比年輕人疊的都快,簡直是神速,我們誰能做到呢?她經歷的「考驗」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要大,幾年間,家裏接連出了幾件很不幸的事,每次都絲毫沒有影響她做大法的事,我們誰能做到呢?她這麼多的閃光點,我們為甚麼都沒看到呢?我們嘴裏經常說把師父講的法作為一面鏡子,把別人作為一面鏡子,在遇到具體事時,為甚麼總是把師父的法用來照別人?為甚麼不把別人的不足作鏡子照照自己呢?真是越想越慚愧,覺的簡直無地自容。就這樣,我們倆對趙姨的不滿瞬間化解了。

接著,我們又想到,本地凡是與趙姨扭著勁的同修,我們都分別找找他(她)們交流一下我們的體會,儘快消除間隔,圓容整體。談了幾位同修,大家很快都明白是自己錯了:過去光說向內找,多看同修長處,實際做的正好相反,以後,真得真修實修,真得處處向內找了。又找幾個同修談的時候,一張口,他(她)就說:已經認識到了,跟你們想的一樣,其實是自己有爭鬥心、不服氣的心、證實自己的心,師父把法講的那麼清楚,卻不按照法去做,是自己糊塗啊。

同修的疙瘩解開以後,我們又與趙姨切磋,誠懇的找了自己的不足。趙姨說,那天聽了我們倆的批評,她心裏很委屈,很洩勁:我一天到晚都在為大法的事奔忙,到頭來竟然一無是處了。就打算不再做協調的事了,自己做自己的吧。過了一晚上,想法就變了,同修的批評,不是師父在借她們的口對我猛擊一掌、讓我上台階嗎?我怎麼能賭氣不幹呢?我是在跟誰賭氣呢?與師父賭氣嗎?我和張姨聽了以後,又一次被深深的感動。

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整體配合的更好了,分工有秩,合作默契,各個項目都做的有條不紊,有聲有色。通過這件事我們體會到,看同修的長處,是消除間隔、圓容整體的一個好辦法。同修身上有不足,一定要作為鏡子找找自己,既然讓自己看到了,其中一定有需要自己要修去的東西。這樣,才不會感到自己不錯,以這樣的心態與同修交流,才會有好的效果,才能使自己和整體儘快成熟起來。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