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傳文化中的修史觀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十月十八日】「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傳承源遠流長。在世界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化傳承沒有中斷,一直延續至今。在文化典籍方面,儘管在漫長的歲月中屢遭劫難(如秦始皇焚書、歷代毀於戰火),但劫後倖存的典籍仍然浩如煙海。從唐朝以後,圖書分為經(儒家經典)、史(史學著作)、子(諸子百家之書)、集(個人文集、專著)四部,也就是四大類,其中的史書就很多。有一套大書最為璀璨奪目,那就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部史書

1.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2. 《漢書》 東漢 班固
3. 《後漢書》 南朝宋 范曄
4. 《三國志》 晉 陳壽
5. 《晉書》 唐 房玄齡等
6. 《宋書》 南朝梁 沈約
7. 《南齊書》 南朝梁 蕭子顯
8. 《梁書》 唐 姚思廉
9. 《陳書》 唐 姚思廉
10. 《魏書》 北齊 魏收
11. 《北齊書》 唐 李百藥
12. 《周書》 唐 令狐德棻
13. 《隋書》 唐 魏徵等
14. 《南史》 唐 李延壽
15. 《北史》 唐 李延壽
16. 《舊唐書》 後晉 劉昫
17. 《新唐書》 宋 宋祁、歐陽修等
18. 《舊五代史》 宋 薛居正
19. 《新五代史》 宋 歐陽修
20. 《宋史》 元 脫脫等
21. 《遼史》 元 脫脫等
22. 《金史》 元 脫脫等
23. 《元史》 明 宋廉、王祎
24. 《明史》 清 張廷玉等
  
龐大的史學工程
  
二十四史,共3229卷,約4000萬字。其字數等於40部《紅樓夢》,或60部《三國演義》。若完整的讀一遍二十四史,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二十四史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步完成的。其寫作的時間,從司馬遷在西漢寫《史記》,到清乾隆年間設館修《明史》,花費了大約1800年。如果再算上《清史稿》,那就是2000年左右。二十四史是世界史學史上的奇蹟,亦是絕無僅有的文化現象。

二十四史的價值
  
首先,它是史料的寶庫。從史學的角度看,儘管我國傳世的史書和其它文化典籍浩如煙海,但二十四史畢竟是最豐富、最有系統性、連續性的史學寶庫。只要是一套書在手,從黃帝到明朝,四千多年的歷史過程,都會躍然紙上,有始有終,首尾相接。可以這樣說:有志於學習中國歷史的人,不讀二十四史(通讀、選讀、精讀),是無從談起的。

其次,它不僅是史料的寶庫,還是我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把古代的經濟、政治、禮制、軍事、法制、科技、天文、地理、宗教、道德、文化、藝術、民俗,乃至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活躍在歷史舞台上的社會各階層,包括皇帝、後妃、諸侯、將相、官吏、外戚、宦官、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詩人、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地主、農奴、奴婢、自耕農、商賈、工匠、士兵、遊俠、刺客、卜者、術士、倡優(演員)、和尚、道士、婦女、兒童、隱者……作了全方位、大視角、多層面、立體化的反映;對少數民族和外國(朝鮮、日本、越南、緬甸……)的情況,也有專門的篇幅來記述。因而閱讀此書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知識;它同時也是百科知識的總匯和各種專史的資料來源。
  
為甚麼在全世界範圍內,唯獨在中國這個地域出現這樣一個文化奇蹟與現象呢?每一個朝代結束後,新朝代都會給它來一個全面的總結、記錄與中肯的評價,而且在修史中都抱著一種認真而嚴謹的態度,功過分明,這樣周而復始,形成蔚為壯觀的史河長流。二十四史中的各種史書,雖然每個歷史學家都有自己的「史識」,也就是歷史觀點,是非標準。但都基本「忠實」地遵循著記述歷史過程和人物的活動這一脈絡而展開,歷史是一條長河,後浪催前浪,奔流不息。歷史也是一台戲,一朝朝一代代都像一齣齣的戲劇,給我們今天的人類演繹出各種使人明白的文化,其中最功不可沒的就是這一連續不斷記錄歷史足跡的史書了!

正史與史書的體例
  
中國古代史書的體例,大體上可以分為:

編年體:把歷史過程按照年代的順序編排起來。如《春秋》、《資治通鑑》、等。

紀事本末體:以某一歷史事件為中心,記其本末始終,如《左傳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典制體:典章制度的專史,如《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

紀傳體:這種體例創始於司馬遷的《史記》,例目分為「本紀」或「紀」(帝王的編年史),「世家」(記諸侯的傳襲,為《史記》獨有),「列傳」(或「傳」,人物傳記),「書」(或「志」,記典章制度),表(年表,世繫表等)。二十四史是紀傳體史書。

到了唐朝,把官修(或私修,經過皇帝批准的)紀傳體史書列為「正史」,以區別於其它體例的史書和民間的野史。清乾隆年間,進一步確定《史記》至《明史》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也就是二十四史為「正史」,凡不經皇帝批准的不許列入。這就正式確定了二十四史的「正史」的地位。

其實,那些沒有被列入「正史」的史書,如《左傳》、《資治通鑑》等,在史學上的價值也不比「正史」差,我們是不應當因為它們不是「正史」而加以歧視的。但話又說回來,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畢竟取材廣泛,史料豐富,它在史學上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史書也不能取代的。

受修史觀的影響,歷代的文人墨客,許多人為後世還留下了大量的筆記史事,與正統的史記互為映補,更完善了這一領域。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