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師尊好
各位同修大家好
二零一零年我來到了紐約新唐人總部,參與推動了一項全球的節目計劃,雖然覺的超過我的能力,但因為沒有人選了,就只能盡全力去做了。初期,我觀察到新唐人長期以來對於節目的觀感停留在個人喜好上,少了踏實的分析,所以我們先用統計方式做現況分析、再參考中西媒體節目表、做觀眾輪廓分析,並考慮現況,目前人力素質等等。全盤考量了各項因素以後,歸納出了當前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培養大量的電視專業製作人才,將員工的基本功先打好,並且整合全球人力,做更好的運用跟配合。所以,我們就規劃出了一條比較實際可行的全球計劃──推出一套全球性的系列節目,將重點放在培訓人力跟整合人力上面。
因為本身是電視台出身的,所以一進入新唐人以後就一直參與培訓工作,最怕自己上課的時候,看到一些不以為然的眼光,但又看到同修們做的節目,存在一些很簡單的問題,卻不得其門而入。我問自己,為甚麼要幫別人培訓呢,不是要證實自己,只是想真誠的和大家分享一些經驗,若是被指正,那也沒關係嘛,何必為了怕受傷,連上課都不敢呢?我努力將基點擺正,並發正念去清除自己為私的怕心跟顧慮心。有一次做培訓,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純淨,後來同修把那一次上課的情況錄影下來,看到影片中如雪花般的法輪落在我身上,有一些同修也看到了,真的好震撼,啊!真的跟師父說的一樣,如雪花般的法輪一個一個的落在我的身上,全都被錄下來了,那一次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推出新的系列節目的同時,我們也開始了一系列的培訓計劃。
一、打破觀念 虛心學習
在新唐人電視台,大部份同修都不是專業出身,學員因為接觸的專業領域比較少,所以,經常學習到新的知識以後就容易形成固定的觀念。如果要培訓教人,就得先打破之前已經形成的固有觀念,而新人觀念少,所以有時候反而好教。
有的能力比較強的同修,優越感也比較重,有時他們會說,「我在美國電視看到的不是這樣」、「我們這些年沒有這些專業人士不也走過來了嗎」、「這些理論都是常人那一套等等」之類的話。以前我會受到影響、就開始自我懷疑了起來,後來自己向內找自己的問題,努力去掉自己的自卑感,接下來需要正面去理解同修,正面去看問題,也認清大家必須配合起來,力量才會大,我就讓自己去改變方式溝通:比方,用更不經意的方式讓他們看到問題,或找別人去溝通、多鼓勵多肯定等等。
也有人問我,憑甚麼覺的自己可以幫別人培訓,這些話總是很考驗我。後來我再次理清自己的基點,想著救人,沒有其它想法了,那接下來,就是要想辦法完成這個目標。我想,大法弟子認真學習專業,會做的比常人還好,因為我們會清楚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而我剛好有一點經驗,只是提供經驗,分享交流。事實上,很多同修的潛力,真的不知道比我強了多少倍。基點擺正了,就不會把同修的話往心裏去了。
不過,當我的狀態不好的時候,就會感到難過委屈,通常都是法學少了,正念不足,才會讓人心起來,一想到這一切是為了救人,就會打起精神來,不要受到影響。
有時看見有的同修,做的很苦、很累、很慢,我就想幫忙,但往往交流以後,就會知道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個人修煉上必須要有所突破了,不論我們要找所謂的專業人士中的「大師」,或者想在人員上或器材上去補強,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麼多年的培訓、帶人的經驗不斷在我眼前證明,大法弟子事情做的好不好,真正的關鍵在於心性跟基點,一心想要救人,就會提高,路就會開,相反的,路就會堵住。
師父在《轉法輪》中提到:「心性多高,功多高。這個名利心越重,在常人中掉的越狠,他的功也跟著往下掉。最後他完全掉下來的時候,功也不給了,甚麼功都沒有了。」
初期,我們團隊經常睡在電視台,因為想要節省來回宿舍兩個小時的車程時間。有時候,同修覺的時間太緊了,希望能重播節目或暫停,但仔細想想,這種進度壓力,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自我檢視與督促,所以就一直不考慮重播節目或停下來。
有時好不容易在龐大的協調工作中,抽出有限的時間幫著趕一些節目播出了,此時,總還是會有各方批評指教的聲音,覺的這個應該那樣表現,那個應該這樣表現。我也深深知道問題在於製作的時間太短,我不一定會去花時間解釋,但是有時候又需要同修繼續的正念支持,如果同修的觀感對於事情的推進有關鍵性的影響,比方會影響彼此配合的意願了,我就必須積極的去溝通和交流了。我想假設我們都用正面的態度去看待彼此的作品,不要把別人的問題放大來看,很多事情的發展往往會有所不同。有時候我發現很多的誤會和間隔,來自於我們把問題盯在別人身上,放大了別人的問題而造成的,我提醒自己不要這樣看別人或其它的項目。
在建立全球平台的過程中,每個地區都需要一段時間去了解和溝通,每個項目的協調人都可能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事情,這好像很正常,我的區域要如何發展啦,我的節目如何如何了,我的項目如何的需要人。但是,若是從修煉的角度上講,這個正常,就是變成了一種為私的人心,當我們看到的是「整體」,那看事情的角度就又不一樣了,這個關鍵還是在於大家配合的好不好,師父在近期的經文中,又再一次提醒了我們配合的重要性,師父說:「大家知道有很多大法弟子建立的一些反迫害的項目、講清真相的項目、救人的項目,最主要的是大家要配合好,互相配合好才能把事情做好。」(《大法弟子必須學法》)
後來,經由一位同修建議,我改變了自己原先自行找時間學法煉功的狀態,改而參加台裏面的集體學法和煉功,也鼓勵團隊的人參加台裏的集體學法。即使有時候開會不能參加,也要求自己必須靜心學法,後來我們團隊整體的修煉狀態都有了明顯的改善,整體水平跟工作效率都有了進步。
二、去掉自卑感 妒嫉心 做更好的配合
團隊裏面有一位同修,在工作上他是我的下屬,透過幾次交流,他坦誠的告訴我,他對我有妒嫉心,例如:會在意誰看起來修的比較好,表現的比較好,大家比較喜歡誰,以及誰做的工作看起來比較重要等等。和他交流之後,我回憶起和他互動的整個過程,一開始,我覺的這麼多工作我都攬在自己身上做了,因為要交代他工作時又怕他不高興,我還很怕別人覺的我在欺負他,後來,還真的有人在說閒話,似乎想挑起我們之間的矛盾……
後來因為真的太鬧心了,我才開始向內找,一找才發現,啊!其實我也是在計較呢,也是在不平衡呢。而我怕別人來講話的這顆怕心的背後,根源其實是一顆自卑感引起的怕心。一直以來,我對於比較強勢或尖滑的人,沒辦法產生慈悲,對於比較弱小的人,就會想去保護跟幫助。一開始我覺的自己有好惡,只是不喜歡尖滑的人、不喜歡看到愛欺侮別人的人,後來,靜靜的查找自己,才發現根深蒂固的,有那麼一種自卑感深深的影響著我。因為從小我的家庭環境不好、父母親學歷和知識水平不是很高,小時候經常因為這樣,看見爸爸媽媽受到別人的欺侮和歧視,所以我從小就養成了嫉惡如仇、想要濟弱扶窮的觀念和習慣,一方面我想擺脫這種被欺侮、被瞧不起的貧困的生活,所以,我從小就很好強,甚麼都要拿第一,玩要拿第一、但是功課也要拿第一。我沒有從根本上去掉這一顆執著心,也沒有用法理來看,這些因緣都是業力輪報,修煉人是需要放下的,另一方面,我那種不服氣的心理,又養成了我喜歡打抱不平、看人家不順眼等爭鬥心。從小的際遇養成的一顆自卑心,又衍生了:妒嫉心,爭鬥心、求名的心、怕心等等,而當我找到了自己的這一顆自卑心之後,重新用法理來看,自卑心變淡了,發現我的其它人心也跟著淡了。
我又想起了之前和這一位同修交流,知道他從小就得不到父母的疼愛和肯定,小時候就有一顆受傷的心,所以對人較不信任。他想要別人重視的背後原因不也是因為一顆從小受過傷的心嗎?慢慢我開始跟他敞開心扉交流,我們都悟到了,這些強烈的執著,一方面侵蝕我們的心,讓我們因為執著而變的又苦又累,一方面干擾我們證實法項目中的配合,所以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是讓邪惡得逞而已。我和他說,每個人修煉以前可能都受了很多苦,很多時候那是因為業力輪報,可能他上輩子也欺負了他的父母親,只是他這輩子不知道,我們得把心放下,因為師父已經把我們的業力消去很多了,而且,我們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自己,包括自己的父母,不是父母說他好,就代表他好,也不是同修說他好,他就是真的好。我們行為處世只要用「真、善、忍」衡量就可以了,不需要在意別人覺的自己如何,把心放下吧。好幾次說到了他的心深處,他都流淚了。解開心結之後,我們配合的越來越好,不再浪費很多無謂的時間,所以很多事情可以做最好的安排跟配合。
三、是修煉人在救人 不是常人在搞媒體的事業
在新唐人工作,因為事情很多,一不留意,常人心或者負面的想法很容易就上來了。有時候有一些人或一些項目大體上做的不錯,也許他個人或項目存在一些小問題,那我們應該默默的去補不足,而不要因為妒嫉心引發把一些小問題放大來看,讓別人的項目推展變的舉步維艱。我們給別人意見要保持正念,實際了解情況再給。因為我們是修煉人,要不斷的提醒自己,我們做新唐人是為了救人,太多的幹事心,只會讓我們浪費時間,耽誤救人。
加強救人的正念,以大局為重來思考,那麼看問題的角度馬上不一樣。時時用師父的法來指引我們如何想跟如何做,實實在在的修,我們就會在這一條返本歸真的修煉路上,健步如飛。
我曾經在打坐中看到,自己以前生生世世在男女關係上結的許多情緣,跟生生世世曾經做了一些傷害別人的事情,我悟到,這一輩子為甚麼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事情,都是有因緣關係的。我更發現了,原來那些以前覺的很難割捨掉,覺的我本來就是這樣等等的觀念,不是我與生帶來的,而是生生世世積累養成的,當我沒有這些觀念的時候,我是那麼的輕鬆、那麼的純淨。這一生,我的生命更是被師父從地獄裏頭撈起來,從情海浮沉中,被拖出來。今天,還有這個榮幸,能夠成為正法時期大法弟子,每當我想到這件事情,都會淚流滿面。謝謝師父。
新唐人應該要快速起飛了,我們還有很多眾生等待著我們去救度。各位同修,讓我們共同精進、好好學法、做好三件事,讓我們配合好、互補不足,一起攜手完成我們救度眾生、助師正法的史前大願。
以上是我的一點修煉體會,不妥之處請同修指正。
謝謝師父,謝謝大家!
(二零一一年亞洲法輪大法修煉心得交流會)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2/1/19/130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