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中國奇蹟」與「德國復興」

——漫話共產黨和納粹(八)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國奇蹟」和「德國復興」都是一種畸形的繁榮,一種扭曲的發展,用專家的話講,都是建立在「低人權優勢」基礎之上的,因而最終都不可能真正地造福於民。
──題記

(接上文:《「不思考」與「聽黨的話」》

2011年2月15日,中國各大媒體都在顯著位置刊發了一條消息:中國GDP總量超日本居世界第二。

消息稱,日本內閣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日本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折合美元為5.4742萬億美元,而中國的這一數字為5.8786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而日本則自1968年以來首次讓出「第二經濟大國」之位。

在報導這一消息的同時,眾多中國官方媒體還爭相引用了某些國外媒體熱捧中國的評論:「受老齡化及通貨緊縮等因素的影響,日本GDP增速緩慢,而中國則保持著高速增長,兩國間的差距今後勢必還將不斷拉大。」「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並且正在主導世界經濟」。「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同時也是最大能源消耗國。如果中國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長率,那麼到2020年至2030年間,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客觀地說,「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與毛時代相比,經濟上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GDP持續增長,財富蛋糕急劇增大,經濟位次逐步前移,這回GDP總量超日本居世界第二就是一個突出的標誌。與此同時,在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條條高速公路通向四面八方,一輛輛轎車川流不息──今天的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中國一線城市,其繁華程度與紐約、巴黎、倫敦等西方大都市似乎已相差無幾,這就是中共津津樂道,同時被一些西方媒體和權威人士熱炒的所謂「中國奇蹟」。

然而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很多熟知中國內情的專家都一致認為,所謂「中國奇蹟」其實不過是一種櫥窗式的畸形繁榮。畸形就畸形在,這種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完全是建立在透支資源、污染環境、道德淪喪、財富分配嚴重不公、貧富差距急劇拉大和公民權利橫遭踐踏的基礎之上的,換句話說,是以犧牲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犧牲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子孫後代的幸福為代價的。

就拿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來說,各國政府都非常眼紅中國銀行裏的巨額居民存款,殊不知,這些存款中有80%以上的款項為不到20%的中國公民所有,而80%的中國人居然在銀行裏的人均存款額還不到5000元。還有一組數據,中共建政60週年經濟總量增加了77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32.4倍,國家財政收入卻增長了985倍。2008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300670億元,而財政收入卻高達61317億元,居然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0%以上。這還只是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包括省、市、縣、鄉四級行政機構的地方財政收入總和就更無法計量了。也就是說,中國經濟一直在飛速發展,但所賺的錢主要揣在政府、企業和富人手裏,老百姓的兜裏所剩寥寥。再加上天文數字的醫療費用和高得離譜的房價,多數中國人都在朝「負翁」的深淵裏滑落。於是,國家富了,少數人富了,人民卻窮了,就成了當前最大的中國特色!

再說對資源的透支。中國經濟增長是典型的粗放式增長,所消耗的能源比例遠遠高於中國GDP在全球GDP總量中的份額,2009 年中國GDP佔世界的8.6%,卻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而同年美國GDP佔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費量分別佔 15.2%和21.7%。據中國國家環保總局透露,每生產價值為一萬美元的商品,中國現在所消耗的原材料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甚至比印度還要高2倍。中央電視台2頻道曾報導中國每年產出的GDP當中,有18%的GDP是通過透支生態環境和資源取得的。

環境污染的程度更是駭人。據資料顯示,中國1/5耕地受到嚴重的重金屬污染,城市河段70%受到嚴重污染,中國人的飲水安全早已成為嚴重問題。世界銀行說,在世界上10個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佔了6個。國土荒漠化以每年26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自西向東推進,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的38%,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處於沙漠化威脅之中。專家估計,中國未來將有1.5億人口淪為生態難民。2006年8月26日中國人大常委會在一份環境檢查報告中,以「有水皆污」、「逢雨必酸」、「污染之重,觸目驚心」、「不能再拖下去了」等字句來形容污染的嚴重性。有一幅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許多國家是綠色覆蓋,而中國是一片黃土。面對中國土地被蹂躪如此,看到中共還在高喊「崛起」,許多中國同胞不覺「萬念俱灰」。顯然,如果環境問題不能得到改善,中國的經濟奇蹟很快就要成為過去。

無獨有偶,類似的奇蹟在納粹德國也曾發生過!

提到納粹,人們想到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二次大戰、集中營、焚屍爐、蓋世太保和黨衛軍,很少有人知道希特勒上台後短短幾年內,就使一度跌入經濟低谷的德國迅速復興,這不僅在當時被納粹黨自己,而且被一些西方經濟學家都稱之為「奇蹟」。

1929年至1939年之間,一場經濟大衰退席捲了全球。這次經濟大蕭條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資本的短缺在所有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其中世界國際貿易從1929年的686億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億美元、1931年的397億美元、1932年的269億美元和1933年的242億美元,下降幅度超過以往國際貿易的最大下降數7%的很多倍。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都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人失業。據估計,大蕭條時期,全世界的錢財損失達2500億美元。

為了走出低谷,恢復和發展經濟,西方各國紛紛尋思良策,而納粹德國則是大蕭條時期最早復甦的國家之一。希特勒上台後短短4年裏,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德國的失業率從原來高於30%下降到幾乎為0,到1936年秋天,失業問題已基本解決,差不多人人都有了工作。同時,德國還完成了全國高速公路網的建設,重整了重工業基礎體系。

以高速公路為例,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就誕生在當時的德國。到1939年,納粹德國已建成高速公路三千多公里,這些高速公路連接全國所有的州和重要城鎮,還通向周邊國家。到希特勒倒台時,納粹德國已修建了最初規劃總長7000公里中的4000公里。今天,德國的高速公路累計約長1.24萬公里,其中四分之一是希特勒時代修築的,人們至今仍把它叫做「希特勒路」。

當年,希特勒還對高速公路的工程質量提出了極其嚴格的要求:一般四車道寬34米,中間有約5米的間隔帶,鋪草植樹;不設路燈,每隔約200米豎一金屬片鑲面的水泥柱,夜晚在車燈照射下反光,全路亮起一條「光帶」;路面經特殊處理,整齊排列著指頭大小的凹坑,雨天不打滑;坡度儘量小,要有足夠的視野,轉彎處的半徑要儘量大等等。連緊急停靠地帶、高架橋、立交橋,每隔一定距離設置加油站、連鎖餐廳等設施都想到了。希特勒甚至要求高速公路不僅可以讓軍車一天內橫貫德國的東西和南北,而且一些路段還要能起降飛機。高速公路修好後,沿途風光明媚,技術先進,希特勒廣邀各國媒體進行宣傳報導,連美國人看了都稱羨不已。

光有路還不行,還要有車開,希特勒的另一項重要計劃是為德國老百姓提供人人都能買得起的車。這就是世界汽車史上的一代名車──「甲殼蟲」的由來。為了能夠生產這種人人都買得起的轎車,著名的大眾汽車廠組建成立。

納粹德國的這些經濟成就無疑是巨大的,但同時它們又是十分畸形的,因為這些經濟成就都是建立在全體德國人民的自由權利被野蠻剝奪,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厲管制,他們祖祖輩輩創造的德國優秀文化橫遭摧殘的基礎之上的。

或許更重要的還在於,迅速恢復的德國經濟並非是實現民眾福利的工具,而是直接為啟動瘋狂的戰爭機器作準備的。換句話說,納粹德國的經濟乃是名符其實的以軍事工業為基礎和支撐的戰爭經濟。德國軍事經濟參謀部長官格奧爾格﹒托馬斯少將當時就直言不諱地承認:「一個國家,像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被迫那麼做的那樣,即使在和平時期也已有意識地和有步驟地把它的全部經濟力量都用來準備適應戰爭的需要,在歷史上很少有這樣的情況。」他說的沒錯,只不過把經濟駛向戰爭的軌道並非是「被迫」,而是希特勒有意識做出的決定。除非發動戰爭,否則這種「要大炮不要黃油」的經濟是絕不可能支撐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的,更不可能真正造福於民。

舉個例子說,因為「要大炮不要黃油」,納粹當局極力壓縮糧食和副食品進口。1929年,德國進口糧食182.9萬噸,動物油脂12.5萬噸,乳酪6.4萬噸,蛋16.8萬噸。到1939年,德國進口糧食126.8萬噸,動物油脂4.2萬噸,乳酪3.2萬噸,蛋10.2萬噸。由此造成的後果就是,1939年納粹當局對除蔬菜、土豆之外的一切食品都採用定量配給,並進一步壓縮原有的糧食和副食品的消費定量。結果,德國居民每人每天的糧食定量僅有343克,連矮小的日本人在半飢餓時的糧食定量(350-390克)都不如。

可見,「中國奇蹟」和「德國復興」都是一種畸形的繁榮,一種扭曲的發展,用專家的話講,都是建立在「低人權優勢」基礎之上的,因而最終都不可能真正地造福於民。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