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羅馬帝國因迫害基督教而滅亡(下)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五月一日】(接上文)

歷史上那些不信天理、為所欲為的人,自以為聰明的認為自己作惡不會遭天譴,結果都會重蹈覆轍,成為後世深刻的教訓。

(五)最後的瘋狂與懺悔

面對迫害,基督徒堅忍不屈,視死如歸。他們在苦難中還在向人勸善講道,依照耶穌的教誨憐憫敵人,甚至行刑前還為迫害他們的人祈禱。在大瘟疫中,世人把患病的親人都趕到門外,唯恐被傳染,而基督徒們卻奮不顧身地走上街頭,照顧治療病人,向他們傳播福音(基督教的真相),做禱告,為死者舉行葬禮。這些至善的神性的體現,讓世人看到了正信的偉大,讓政府對基督教的誣陷失去了市場。

基督教在被迫害中反而發展壯大,引起了其它宗教的嫉恨。基督徒告訴世人,瘟疫是當局迫害正信信仰者遭受的天譴,而其它宗教和一些弄權者,卻把瘟疫和瘟疫造成的帝國衰落,歸罪於基督教這幫「異教徒」的存在,不斷造謠中傷,慫恿政府去迫害他們,終於釀成了基督教史上最大的迫害。

西元292年,在位8年的戴克里先(Diocletianus)把羅馬分為東西兩部,每部設立正、副二帝,分地治理,即四帝共治,以緩解帝國瀕臨崩潰的危機。當時基督教已有了600多萬信徒,連戴克里先的夫人和很多侍者都是基督徒。

戴克里先在位初期對基督徒還算寬容,後來他把自己封為主和神(Dominus et deus)。因為基督徒只承認自己信仰的主和神,這就觸動了帝王的權威和顏面,而戴克里先的女婿加利流(Galerius)作為副帝,一直在鼓動他鏟除基督教。303年,戴克里先開始了史無前例的鎮壓,焚毀基督教的書籍,拆毀教堂,沒收財產,而且直接以信仰劃線,信基督就被抓,被酷刑折磨,不放棄信仰即被處死。

那時羅馬政府嚴禁在城區埋葬死人,人們就在城外挖了許多狹長的墓道。基督徒們就藏在迷宮一樣的墓道中,戴克里先派了大量軍隊,深入墓穴去搜捕,欲連根鏟除而後快。

瘋狂了兩年之後,戴克里先健康惡化而退位。西元305年,加利流成為正帝,凶殘的迫害又持續了六年。

西元310年,加利流得了怪病,痛苦萬狀。病痛折磨了一年之後,他終於醒悟。他呼喊著上帝果真是存在的,真心地懺悔了。他在病床上發布詔書,在他的東羅馬轄區內取消了對基督徒的禁令,停止了所有對基督徒的迫害,恢復基督徒聚會,並皈依了基督教。幾天後,加利流(Galerius)在輕鬆中離世。

(六)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的父親,是羅馬帝國西部的副帝。面對最高帝王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的政策,他們父子都不苟同。

西元306年父親病逝後,君士坦丁開始了統一戰爭,於312年統一了西羅馬。313年,他和一統東羅馬的帝王李錫尼(Licinianus)一起,簽署了米蘭敕令,不再迫害基督教,歸還沒收的財產。

至此,古羅馬300年來對信仰的迫害以失敗告終。在此期間,堅忍、善良、無私的基督徒,在謠言和迫害中,傳播真相,播撒正義、正信的種子,使基督教不斷發展壯大。

圖3:君士坦丁大帝雕像
圖3:君士坦丁大帝雕像

西元323年,君士坦丁打敗了東羅馬帝王李錫尼,羅馬帝國重歸一統。

但是,古羅馬帝國的命運已無可挽回,畢竟300年來迫害信仰、屠殺信徒的罪惡太大了。君士坦丁死後,帝國分裂,再次陷入動盪和危機,最終走向了崩潰。

(七)歷史的警示

殘害基督徒的古羅馬帝王,他們的厄運,和中國歷史上迫害佛教的四個皇帝(「三武一宗滅佛」),結局相似,甚至雷同。

自古對信仰的迫害,從來沒有成功過。近年來中共江氏集團又自作聰明地迫害 「真善忍」的法輪大法信仰者,就像古羅馬迫害基督信仰的翻版,只是更偽善、更隱蔽、更邪惡。洗腦、抓捕、牢獄、酷刑等各種迫害都達不到鏟除的目的,中共開始大規模活體摘取法輪功學員器官牟取暴利,而後秘密焚屍滅跡。這一驚天罪行在國際上曝光後,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面對大量的證據和證人,中共當局無言以對,拼命封鎖消息,掩蓋罪行。

從1999年7月開始,中共以全國之力迫害法輪功信仰,到2003年1月發現瘟疫爆發──後被診斷為「非典」,那時的恐怖場面,中國人記憶猶新。強大無敵的古羅馬帝國在瘟疫中衰亡崩潰,而今瘟疫基因的變種速度遠遠超過了疫苗的應對,瘟疫之劍又一次當頭高懸。

誰能逃出歷史規律的制約?紅朝自建國以來,發起各種運動已經奪走了8000萬人的生命。這場迫害信仰的運動,竟然活體摘取器官秘密屠殺,罪惡之極。這將招來怎樣的天譴?給人民帶來怎樣的災難?暴政的紅朝將怎樣落幕?

古羅馬的悲劇警示著後人,迫害正法正信,招來的天譴會殃及每一個人,因為人人都在迫害中隨波助瀾。真正清醒的對待真相的人才能逃脫悲劇與厄運。當今,又回旋到了歷史的關鍵時刻,受難中的大法,牽動著每個人,每個人的態度與所為決定著自己的命運,失敗與成功,興旺與滅亡,惡果與福報,恥辱與輝煌……都曾經在歷史上預演,也都將在未來中兌現。

(全文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