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孔子論「禮」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6年7月20日】孔子在家中閒居,子張、子貢和子遊陪伴著他。他們在閒談中說到了禮。子貢問:「請問先生,禮該怎樣呢?」孔子說:「誠敬而不合乎禮叫粗野,恭順而不合乎禮叫諂媚;勇敢而不合乎禮叫逆亂。」孔子強調說:「諂媚,往往會和仁慈混淆。」

子遊問道:「請問禮是不是拋棄惡行保全美德呢?」孔子說:「是的。」子遊又問:「那該怎麼做呢?」

孔子說:「郊社祭祀的禮儀,是對鬼神表示仁愛;褅祭祀的禮儀,是對祖先表示仁愛;饋奠祭祀的禮儀,是對死者表示仁愛;舉行射禮和鄉飲酒禮,是對鄉里表示仁愛;舉行食禮和饗禮,是對賓客表示仁愛。」

孔子接著說:「理解了郊社祭祀和褅祭祀禮儀的作用,治理國家就會瞭如指掌;日常起居有了禮,長幼次序就分清了;家族之內有了禮,三族親人就能和睦共處了;朝廷上有了禮,官職爵位就井然有序了;田獵有了禮,軍事行動就嫻熟了;軍隊中有了禮,戰鬥就能成功了。因此,宮室都要符合尺度,量具祭器都要符合樣式,五味合乎時節,奏樂合乎節拍,車輛合乎規範,鬼神能得到供奉,百官各掌其職,政事也就能順利推行了。用禮來指導自己處理一切事物,都能做的恰到好處。」

孔子還說:「禮是甚麼呢?禮就是做事的方法。君子做事都要懂的方法。治理國家沒有禮,就像盲人沒有人引導,茫茫然不知走向何方。沒有禮,退揖讓都沒有了規矩。這樣一來,就不能領導民眾協調一致的行動了。」

孔子說:「禮就是理,樂就是節。君子無理無節就不能行動。如果道德淺薄,禮就只剩下空洞的形式。一切制度都是禮所規定的。儀式的行為方式,也是禮所規定的。實行起來,還要靠人來做。」

子張問到政治,孔子說:「君子如果懂的禮樂,並在政治上運用就行了。」子張又問,孔子說:「子張,你認為一定要擺好幾案,設好筵席,上下走動,獻酒酬答,才算禮嗎?你認為一定要排好隊列,敲響鐘鼓,才叫做樂嗎?其實,諾言能夠實現,就是禮;做事讓人愉快,就是樂。君子努力做到這兩項,又處於統治者的地位,天下也就太平了。禮樂興起,天下大治;禮樂敗壞,天下就會大亂。」

孔子又說:「你看那設計巧妙的房屋堂奧和台階都很分明,排列坐席都分上下,乘車要分左右,走路要分先後,站立講究次序,這都是古代就有的道理。從前的聖王和諸侯,都要分辨貴賤、長幼、親疏、男女、內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都是根據這個道理而來的。」

(出自《禮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