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儒佛道思想影響下的唐代詩歌(中)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五月一日】

(二)道家思想的影響

老子提出效法天道,尊崇道德,返本歸真,清靜無為。唐代很多人求仙訪道,唐代社會瀰漫著濃厚的神仙氣息,詩歌的創作更是充滿仙風道味。很多道士詩人及文人士大夫如初唐的王勃、盧照鄰、陳子昂,盛唐的李白、賀知章,中唐的劉禹錫、李賀,晚唐的杜牧、李商隱等,都受道家思想影響較深,對道家的無為、清靜、抱樸、守真的思想多有涉及。從其詩中可以體會詩人內心的平靜怡然和對「道」的崇尚。

如道士吳筠,居終南山孜孜學道,後來走遍江南諸山,樂在求道之中。他寫過許多遊仙詩,一次一氣呵成《遊仙二十四首》,由於它是組詩,遊仙詩的緣起、過程和終結三大部份被分散到各首詩中。第一、二首交待了緣起「啟冊觀往載,搖懷考今情。終古已寂寂,舉世何營營。悟彼眾仙妙,超然含至精」、「吾方遺喧囂,立節慕高舉」,此後的數篇開始敘述遊仙的過程,如「縱身太霞上,眇眇虛中浮。八威先啟行,五老同我遊」 、「倏已過太微,天居煥煌煌」。最後,第二十四首歸結為「返視太初先,與道冥至一」,遨遊在澄明晴朗的仙界,超然物外,自得乾坤之心。

莊子欣然樂於「山林」與「皋壤」的山水審美精神,道家認為道「無所不在」,倡導「以人合天」,以求達到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的境地。受其影響,盛唐很多山水詩有一種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蘊和氣質,表達出詩人企盼與仙人相遇,得授仙道、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強烈願望。古人求道非常之艱辛,往往以達「四海」、「五嶽」、「八極」、「十方」,上下追尋、四方求索。如李白遊遍名山大川,寫下了「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李白的山水詩充滿空靈秀逸,寫名山大川,將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如「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覺雲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詩中的自然山水不僅僅是更廣闊的自然界,其中還積澱著詩人更深刻的心靈體驗,表達出隱者、修道人的超然出塵的胸懷,如賈島在《尋隱者不遇》中寫道:「鬆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詩人尋訪的山中隱者是一位採藥、濟世救人的修道人,這首問答詩,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表達了詩人對修道者的敬佩。

唐代遊仙詩人中最有名的當數詩仙李白了,詩人自稱本來就是「謫仙」,崇道是其一生的信仰,因此他遊於仙境猶如重返故地,與仙人相遇猶如故人重逢,甚至如遊子還家,一切是那麼熟悉親切:「仙人浩歌望我來,應攀玉樹長相待」(《懷仙歌》),表達出彼此都殷切的思念著對方。道家的神仙體系、洞天勝境為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及廣闊的空間,李白筆下的泰山、天姥山、蓮花山的仙境描寫神奇瑰偉、引人入勝,他描繪出其馳騁在仙境中的美妙,這也構成了其詩清新飄逸的風格。如他在《尋陽紫極宮感秋作》中寫道:「靜坐觀眾妙,浩然媚幽獨。白雲南山來,就我簷下宿」,詩人與白雲似乎神交已久,南山白雲對詩人像故交一般友好和親近,多麼清美欣怡、入詩入畫的感覺!他在《下途歸石門舊居》中寫道:「余嘗學道窮冥筌,夢中往往遊仙山。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俯仰人間易凋朽,鐘峰五雲在軒牖。」在他看來,紛擾的人間世事,只如過眼煙雲,轉瞬即逝,規勸世人要超脫名利,不為物慾所牽累,抓緊時間求道、修煉,追求美好的永恆之境。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